英國把文物還給非洲,卻抱著中國國寶不撒手,不把中國放眼裡?

據環球時報援引英國《衛報》消息,最近,英國劍橋大學準備向非洲國家尼日利亞歸還116件貝寧青銅器。這些文物是在百年前遭英國殖民者搶掠過來的,如今總算有望物歸原主。

根據劍橋大學的一位負責人的說法,此次歸還文物活動是由“慈善委員會”批准的,除了這些送還尼日利亞的文物以外,還有許多文物以“長期租賃”的方式留在英國,繼續在博物館中展覽,並在教學活動中呈現。

(貝寧青銅器)

眾所周知,英國在漫長的殖民史當中,從全世界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其中就包含數不清的文物,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珍品都在英國博物館中可以看到,英國卻很少主動歸還。去年希臘向英國索要文物碰了一鼻子灰,雙方還鬧得很不愉快,埃及甚至有過向英國追討文物一百年的經歷。

中國也是英國殖民主義的受害者。

當初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從中國搶走了數不清的文物珍品。據統計,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其中很多都在英國,僅大英博物館一家就藏有2.3萬件中國的歷代文物,但大部分都不對外展出。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女史箴圖》就是其中之一,在英方口中,這是大英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實際上這分明是中國的國寶。

(流落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

如今英國將數百家文物歸還非洲,卻不肯將數以萬計的中國國寶送還,難道是不把中國放眼裡?

其實,以當前英國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的態度來看,英國這麼幹確實可能是在噁心中國,畢竟英國作為美國的擁躉,早已將“反華”當做了自身的一種“政治正確”,往日中英關係有所好轉時,英國偶爾也會交還一批文物作為友好象徵,譬如在建國初期,英國為了和中國交好,也曾多次捐贈四不像。

可一旦關係惡化,英國就會厚顏無恥地將中國文物佔為己有,隻字不提歸還一事。

看得出來,英國只是將文物當做政治籌碼而已,但英方抱著中國國寶不撒手的做法,也意味著英方從骨子裡並不承認當初對中國燒殺搶掠的做法是錯誤的,他們甚至有可能仍在做著“日不落帝國”的大夢而不願清醒。

(大英博物院東方展廳)

對於那些被搶走的文物,英方一貫聲稱自己將它們保護得很好。可實際上,早在十多年前,大英博物館東方展廳陳列的15件中國文物就曾慘遭盜竊,下落不明,而這批遺失的文物展館並未安裝獨立報警系統。

面對英國的蠻橫無理,中國所採用的追討辦法主要包括4種:

    一、依法追討。進入現代以後,當初殖民者們通過武力搶掠來的文物早已不受國際法的保護,上世紀出臺的相關國際公約規定,即使是該公約生效前出現的文化財產盜運行為也不能算是合法,各國對此前流失的文物都擁有追索權。只不過由於該公約的溯及力不足,英方對此視而不見。

既然國際公約的執行力度有限,不足以約束這些昔日的殖民者,我國還可以依靠國內法來追索文物,而且該方法已經有過不少成功案例。早前我國曾在與美國、丹麥等國的文物訴訟中獲勝,將“王處直墓被盜武士浮雕像”以及一批夏商時期的文物帶回家。

(從美國成功索回的“王處直墓被盜武士浮雕像”)

    二、無償捐贈。此前法國皮諾家族就曾出資從原持有人手中購入兔首與鼠首,並捐贈給中方,這也是文物迴歸祖國最常見的一種辦法。

    三、民間商業回購與拍賣。作為一種無奈之舉,這也是近幾年來索迴文物的一大途徑。不少愛國人士在海外將中國文物購回,捐獻給國家,這體現出民眾的愛國熱情。

(圓明園十二獸首)

    四、外交談判與法律追索。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追討文物的辦法也變得更加靈活,多年來,我國積極開展與相關國家的外交談判,通過簽署雙邊協議,讓國寶回家。目前我國文物局已通過友好協商、外交談判與司法合作等方式,累計尋回4000多件珍貴文物。

另外,英國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中國都是英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國之一,中英關係是否和睦,對英國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英國如果能夠交還文物,對緩和雙邊關係大有裨益,即使英國不這麼做,中國也存在其他尋回國寶的途徑。

(英國首相蘇納克)

近幾年來,中國不斷加大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力度,並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和鼓勵海外文物迴流。何況中國文物之所以流落英國,並非英國人合法所得,而是他們通過搶掠獲得的,英國若真像他們自己所吹捧的那樣“道德高尚”,就應該主動將贓物歸還給失主。

但以英方的虛偽與自私,英國多半不會這麼做,因此,這就需要中方繼續動用雷霆手段,來打破英方殘留的殖民主義思想,給英國上上“思想道德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