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抗疫一線當“心靈捕手”用心守候居民心理健康

南都訊 回想起上個月在抗疫一線的酸甜苦辣,海珠區昌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心理科科長蔣林坦言,面對“市民強烈的需求”感覺“心理壓力很大”。

每次疫情到來,蔣林和他的心理諮詢團隊便會承擔起為高風險區居民、隔離酒店隔離人員及醫護人員的心理疏導工作,及時摸查高風險區居民心理狀態,給予一對一心理輔導;同時打造出了針對隔離酒店醫護人員心理疏導的配套方案,有效緩解了高風險區居民、隔離人員和日夜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

如今,“隨著防疫政策調整優化,打電話來這做心理干預的人次明顯少了很多”,這也讓這位心靈守護者“感覺好了很多”。但不變的是,“居民心理健康最大化”一直是他的初心與目標,接下來幫助大家鞏固信心與信念,亦是他和團隊始終堅持的工作。

幫助大家在不確定性中找到“自我的確定性”

據瞭解,海珠區昌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心理科成立於2015年,整個團隊僅有4人,日常只是負責昌崗片區的心理諮詢服務,管理相關患者600多人;但在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則承擔起整個海珠區的心理、精神會診服務。自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蔣林和他的團隊一直承擔隔離酒店隔離人員及醫護人員的心理疏導工作。

“疫情給人們帶來的最大困擾是不確定性。”而作為用心守候好大家心理健康的“心靈捕手”,蔣林和他的心理諮詢團隊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大家在不確定性中找到“自我的確定性”和“身體的確定感”。

談及上個月最忙的時段,蔣林表示一天之內要處理8個心理諮詢服務,其中有5人想走極端行為,“當時感覺整個人都要崩了”“衝擊力非常大”。“做我們這行的,最需要的就是共情理解能力,當我們投入到諮詢人的內心世界,對自身來說也是很痛苦的。”

蔣林正在接聽心理熱線。

面對紛繁世界中各式各樣人群的複雜心理問題,“傾聽”顯得尤為重要。

蔣林還記得,上個月有位女生撥通了心理熱線,本身她就患有焦慮症、抑鬱症,因為封控很長一段時間沒見到親人,曾經要注射的藥物也沒辦法找到,如此下來,抑鬱情緒更甚,隨時有生命危險。在傾聽該女生的訴求後,他意識到,當前“滿足患者的需求、解決情緒問題”是至關重要的,而這些並非他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為此,他立即協調市級各方資源,克服多方困難,使其能夠正常入院接受心理治療。

而在那段時間裡,解決親子矛盾也成了整個團隊的重點任務之一。由於父母都成了“網管”,與孩子因為玩手機問題產生的矛盾很多。蔣林還能回想起,有一對父母在家監管很嚴,發現小孩在上網課期間偷偷玩手機後,便對孩子橫加指責甚至打罵,嚴重影響了親子關係,以至於鬧到要打心理熱線來諮詢。

“對於小朋友而言我是陌生人,所以當時我就先說了我自己的感受,比如疫情之下的焦慮、煩躁等。”通過“交心”、共情等方法,蔣林迅速將孩子的內心世界打開。原來,小朋友並非不想學習,只是因為天天居家不能出去玩,平時父母監管又嚴不讓玩手機,因此只能在上網課期間偷偷玩。

“我把孩子的心裡話原封不動地複述給父母,父母也認同了我‘特殊時期特殊處理’的觀點。有個盼望給到孩子很重要,這是解決親子衝突的方式之一。父母還是要做回父母的角色,而不是‘網管’的角色。”蔣林說道。

在18條街道設立心理熱線服務超6000人次

11月,鑑於海珠區疫情形勢嚴峻複雜,僅僅心理科4人團隊的“奮戰”顯然是不足夠的。

為此,在海珠區衛生健康局牽頭下,昌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心理科與廣東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合作,啟動“廣東省心理諮詢師抗疫公益志願者行動”,招募了一批心理諮詢師志願者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及時為群眾送醫就醫、情緒疏導提供援助。

“我們有一批醫療點是在封控區內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及時向我們區級(即昌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彙報,若我們也沒辦法解決則再向市級層面彙報,形成了‘三級彙報機制’。”蔣林告訴記者,當時海珠區在18條街道設立心理熱線,安排420名社工專線接聽,保持36條“紅棉守護熱線”24小時暢通,累計服務超過6000人次。

海珠區在18條街道設立心理熱線,累計服務超過6000人次。

同時,他還打造出了針對隔離酒店醫護人員心理疏導的配套方案,有效緩解隔離人員和日夜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

“我們與醫護人員組成‘巴林特小組’,在線上開展團隊輔導活動。比如讓醫護人員在一個安全且私密的空間裡坐下來,和我們在線上面對面交流、分享近期感受的同時,並開展繪畫等活動。”蔣林表示,針對醫護人員的心理疏導配套方案早在上年就開始操作,因為醫護人員長期在一個狹小空間裡工作,有很長時間不能回家見到親人,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是很大的挑戰。而對醫護人員的心理進行干預和疏導,也是為了讓他們“找到內心的控制感和安定感”。

蔣林從業至今已有8載,“居民心理健康最大化”一直是他未曾改變過的目標。如今,隨著廣州防疫政策不斷調整優化,蔣林坦言居民和他們都“感覺好多了”。但在他看來,疫情對於人們心理的影響還未結束,居民的心理健康建設仍然任重而道遠。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信心的建立和建設。”蔣林告訴記者,他和團隊還會繼續一步步做好大家的心理疏導工作。

採寫:南都記者 孫小鵬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