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繁榮也有衰退,美國1929年的大蕭條,有哪些國內、國際原因?

書接前文,今天和大家繼續聊聊美國經濟的那些發展歷程

一、美國1929年的大蕭條,分成國內和國際的原因

國內的原因有三個:

1、是消費者負債;2、是民粹主義不斷限制移民進入美國,限制勞動力和財富的輸入,導致產能過剩,降低了住房和汽車的需求;3、是華爾街的保證金交易制度盛行,人人都在加槓桿買入股票,股價的攀升背後是危機四伏;

而國際原因也有三個:

1、是一戰後英法不還錢,導致美國債務激增;

2、是金本位格局被打破,英國在1931年由於國內黃金儲備耗盡,且國內經濟不景氣,讓英鎊與黃金脫鉤。隨後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但美國仍在堅守金本位,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成為最大黃金儲備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3、是大家沒能適應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一戰之前,倫敦是全球中心,英格蘭銀行具有貨幣支配地位,全世界哪裡要爆發危機,英格蘭銀行都能迅速做出反應,專業化的調配資金,所以之前的那些危機,大多數也都不治自愈。

但此時面對全球經濟蕭條,英國人有能力管,卻沒實力管理,美國人有實力管,卻沒能力管。

胡佛政府不僅沒能力,還出了兩個昏招:

a是出臺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直接使全球商品流通大堵塞,商品越不流通,關稅越高,而關稅越高,商品越不流通,導致美國國內的產能進一步過剩;

b是在完全不對的時間點所採取的利率政策,在1926-28年的低利率政策導致投機加重,在1928-29年的4次加息使利率翻倍,導致貸款無法償還,銀行大範圍破產,加劇了蕭條的程度。

二、在《光榮與夢想》和《繁榮與衰退》兩本書中對羅斯福總統的評價是不一樣的,可能是因為兩個作者的專業側重不一樣

《繁榮與衰退》的作者格林斯潘作為經濟學領域的大咖,對羅斯福在大蕭條時期所制定的政策屬於有褒有貶的。從字裡行間中可以讀到,作者認為拯救美國大蕭條的不是羅斯福總統,而是二戰。

羅斯福總統在大蕭條時期所做的包括:

1、利用其陽光的親和力,在廣播中不斷給美國人民信心,這是胡佛所完全不具備的;

2、對各家銀行進行梳理,並以美聯儲背書,順利度過銀行擠兌危機;

3、改革證券行業,建立證監會,強制信息披露,防止內幕交易;

4、政府投資基礎建設,解決失業問題;

5、規定工作時長和最低工資標準,這無疑是違背經濟學基本準則的,這讓企業變得沒有活力,不堪重負,也沒人願意再創業;

6、賦予工人組織罷工的權利,工會成為羅斯福的武器,工會勢力在其任期內達到頂峰;

7、向農民付錢,讓他們不要生產,減少供給,推升農產品價格,使得當時出現農民一邊騙錢,一邊拓荒的情境,這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政策;

8、出臺社會保障法,建立社保體系,讓大家開始心甘情願納工資稅,使得羅斯福政府有錢經營,但卻讓後面的總統買單;

9、跟以往政府最大的區別在於,羅斯福開始推行大政府政策,政府的管控,深入到經濟的方方面面,政府開始干擾看不見的手去影響市場,同時增加了政府需要通過不斷加稅來補充支出的增加。

所以,羅斯福的政策都屬於短期有效的政策,但從長期來看,反而是破壞了美國的經濟活力。

今天先聊到這裡,下一篇超哥繼續和大家盤點美國經濟發展中的繁榮與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