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模、選泥、過篩、揉捏、醒泥、制型、陰乾、勾底、著色、防裂處理……經過十餘個步驟之後,一個泥塑臉譜最終繪製了出來。5月25日,當記者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顏氏臉譜傳承人、瀋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崔鋒華的粉墨神韻藝術館時,立刻被近200件各式臉譜吸引住了。
舞臺上
臉譜顏色代表不同人物
“你看,臉譜上有不同的顏色,它代表著不同人物。”崔鋒華正在畫一個臉譜,她向記者介紹說,“臉譜製作一般需要先制模,然後澆注模具。在製坯時將摔好的膠泥,在石膏模裡翻出坯子,晾乾後使用。或者用紙在石膏模具中一層一層地粘貼十幾層,等貼好後從模子內取出備用。”
崔鋒華介紹說,我們看到的臉譜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工藝美術性臉譜,這類臉譜色彩圖案變化多樣,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另一類是舞臺臉譜,這類臉譜是劇中人物根據需要,用誇張手法勾畫出來的。舞臺臉譜的起源,有專家認為是源於中國南北朝的北齊,興盛於唐代的歌舞戲,當時叫“大面”或“代面”。

用於舞臺演出的臉譜從顏色上看有多種,但只要演員在臺上一露臉,觀眾從演員的臉譜上基本就能分清好人或壞人。
說起自己為什麼喜歡畫臉譜,崔鋒華笑著說,因為受家裡老人的影響,她從小就喜歡聽評書和古代故事,也喜歡繪畫,一心想把戲劇中的人物都畫出來。為了實現自己的追求,2009年至2015年間,她多次赴外地拜師學藝,在顏氏臉譜第三代傳人顏蕾的傳授下,刻苦學習臉譜技藝,並經過京劇名家臉譜藝術家顏少奎親自指導,終於成為中國戲曲名家翁偶虹戲曲臉譜第四代傳人。
製作中
孫悟空臉譜可以畫出100種
“這是從元明清一直到現在的包拯臉譜畫法,元朝時畫法最簡單,現在最繁雜。”崔鋒華介紹說,臉譜的譜系有十幾種,在譜系的基礎上,她已畫出了上千個臉譜,“僅孫悟空的臉譜就可以畫出100種,而且每一種的畫法都代表了不同時期的孫悟空。”
崔鋒華在繪製傳統臉譜時,也進行創新。其中有12生肖臉譜、五行臉譜、中西結合的星座臉譜等。記者看到,12生肖臉譜很有意思,它將臉譜和生肖進行跨界融合,既能看到抽象的生肖屬性,也能看到臉譜的呈現。
崔鋒華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她進學校、去社區、到博物館等地,向廣大群眾介紹臉譜文化,讓許多喜歡臉譜的人成為她的學生。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理解臉譜文化,她還在藝術館裡設置了體驗室。為此,特別準備了青衣、花旦、刀馬旦、霸王別姬、龍鳳呈祥五大類服裝。年輕人來到這裡,可以穿上戲服,戴上她精心製作的頭面,還有臉譜進行拍照。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很受年輕人喜愛。這個體驗室還成為瀋陽首座非遺戲曲臉譜進校園的傳習基地。作為臉譜繪製的第四代傳人,崔鋒華說,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把臉譜這項傳統文化傳承好,講好瀋陽故事,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