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觀察|印太戰略:韓國正向何處?【走出去智庫】

韓國仁川港船隻

走出去智庫觀察

今年以來,受俄烏衝突、全球疫情導致的產業鏈供應鏈中斷或重組,嚴重依賴出口的韓國貿易收支連續8個月出現逆差。有分析認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芯片與科學法》等政策已顯著衝擊韓國半導體等支柱產業。


走出去智庫(CGGT)觀察到,韓國尹錫悅政府執政以來,雖然在外交上偏向美國,但韓國輿論認為,強化美韓合作推行對華“脫鉤”、“斷鏈”,將會傷害韓國經濟。近日尹錫悅將發表執政第二年的政策,在韓國經濟面臨顯著困難、朝野黨爭激化、地緣政治爭端加劇的情況下,該政策備受關注。


韓國將如何處理與中美的關係?今天,走出去智庫(CGGT)刊發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區域研究生院副教授樸載積的文章,供關注韓國對外政策的讀者參閱。


要 點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1、美國在加工的印太空間中,將同盟和雙邊及小多邊安全合作進行多層次聯繫,加強和擴大美國主導的安全網絡。


2、美國印太戰略的弱點之一是針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地緣政治上的應對不足,因此賦予美日澳印四國之間協調個別基礎設施投資的作用。


3、為應對氣候變化或協調基礎設施投資而進行的“Quad+α”活動,美國和中國也有合作的空間和餘地,因此韓國參與起來負擔也較小。


正 文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區域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



01、爭論焦點1:印太是加工空間,還是地域概念


美國所“偏愛”的亞太(Asia-Pacific)地區概念和中國所強調的東亞(East Asia)地區概念之間展開競爭的情況下,印度-太平洋(以下簡稱為印太)概念日益受到重視。自美國於2017年11月宣佈推進印太戰略以來,印太空間概念的迅速崛起表明美國的霸權地位依然存在。那麼,像東亞峰會(EAS)、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立足於現有地區概念的多邊合作機構一樣,印太空間概念將會進化到地區概念,從而能否啟動“印太峰會”或“印太經濟合作體”? 印太是美國為突出印度的戰略重要性而加工的空間。印度已經是EAS和APEC的成員國,所以為了將印度納入區域內國家,並不需要新的空間概念。但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闊戰略空間更加突顯了印度的安全和經濟重要性。


另外,印太空間包括英國和法國帝國主義時期在印度洋地區確保下來的領土。因此,為了將印太空間概念進化為地區概念,需要包括印度、英國、法國在內的地區認同感。另外,中國將“一帶一路”建設的對象地區從東亞和中亞逐漸向非洲、歐洲擴張,正在創造“泛亞洲”(pan-Asia)、“全球亞洲”(Global Asia)等新的空間。對於大多數東亞國家來說,“亞洲”是相對親密的,而對南亞和歐洲來講則不同。因此,美國的印太空間概念,確立能夠涵蓋印度、英國、法國的地區認同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亞太地區的概念是包括加拿大、智利等以及東亞國家等不同國家在內的經濟、貿易空間概念出發的,所以印太概念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02、爭論焦點2:印太地區美國主導的安全網絡是多邊合作的基石,還是“圍堵中國”


美國在加工的印太空間中,將同盟和雙邊及小多邊安全合作進行多層次聯繫,加強和擴大美國主導的安全網絡。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美、日、澳、印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在美日同盟和美澳同盟的框架下,2001年成立了美日澳三方安全協議體,2011年以美日同盟和美印安全合作關係為基礎,啟動了美日印度三方協議。2015年日本、澳大利亞、印度三方戰略對話也開始啟動。


四方安全對話成立於2007年,但是由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澳大利亞首相霍華德的卸任,而印度也意識到對華關係而採取了消極態度,所以不到一年就擱淺了。Quad之所以在2017年復活,是因為自2007年以後的10年間, Quad四國的6個雙邊組合都增進安全合作,通過美日澳、美日印、日印澳三方安全合作, Quad國家積累了相互信任和合作的經驗。這樣,美國主導的多種雙邊和Quad安全合作多層次聯繫的安全網絡,逐步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


目前圍繞美國印太地區安全網絡,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為推進有效的多邊合作而進行的新實驗。東亞峰會(EAS)、東盟地區論壇(ARF)等現有的安全合作體雖然形成了制度框架,並推進了成員國的安全合作。但與多邊安全合作有效發揮作用的歐洲相比,印太地區多邊安全合作因區域內國家的歷史問題、領土紛爭、文化、宗教、政治體制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等而相對停滯不前。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啟動非制度性、靈活方式的多種小多邊安全合作,通過他們的有機聯合,發展更加擴大的多邊合作。美國主導的安全網絡就是實現這種嘗試的過程。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從中美地緣政治競爭的角度出發,美國加強和擴大安全網絡。也就是說,美國安全網絡是“圍堵中國”的工具。最近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也在印太地區擴大了介入範圍,這種觀點更加突出。法國於2020年在太平洋海域展開核潛艇活動。英國於2021年7月至9月向中國南海、印度、東北亞派遣了“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並計劃從2021年末開始在印太地區常年部署2艘沿岸巡邏艦。在印太地區擁有本國93%專屬經濟區(EEZ)的法國和退出歐盟後表明“全球英國(Global Britain)”的英國,頻繁參與著由美日澳印四國主導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領域舉行的多邊軍事演習。


英法等這些歐洲國家所展開的艦艇數量不多,而且在軍事均衡上不會引起太大差異,但派遣艦艇就體現了這些國家的能力和意志。因此,不僅要考慮日本、澳大利亞、印度,還要考慮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直接或間接幫助美國這一趨勢。這些歐洲國家也可以在大西洋、地中海、海灣海域發揮主導作用,填補美國留下的暫時空白,並向美國提供軍事情報或協助美國公民避難。如果印太地區美國主導的安全網絡與英國、法國等北約成員國有機地聯繫起來,將可能成為在全球層面上為“圍堵中國”而組建美國龐大安全網絡的基石。


03、爭論焦點3:Quad Plus是否多邊合作的基石?


對美國主導的安全網絡的兩種相反的看法圍繞四方安全對話的擴張,即反映到對“Quad+α”的爭論中。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基軸是美國主導的安全網絡,美國主導的安全網絡的中心是Quad。正如“民主國家鑽石聯盟”的別稱所旁證那樣,2007年的“QUAD”就具有濃厚的安全協議體性質。但是,意識到中國的關係,有些國家從Quad“抽身”,Quad開展不到一年即告觸礁。之後,美國在2017年復活的Quad上儘可能淡化牽制中國的色彩,與Quad國家一起賦予了多種非軍事作用。美國主張,Quad是通過與安全的多層次聯繫,啟動進一步擴大的多邊安全合作的多種嘗試之一。


最重要的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弱點之一是針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地緣政治上的應對不足,因此賦予美日澳印四國之間協調個別基礎設施投資的作用。2018年,美日澳、美日印為協調基礎設施投資,建立了三方論壇、工作組、基金,2021年9月召開的第二次四方安全對話峰會決定啟動“四方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另外,自2017年11月美國闡明印太戰略以來,舉行了15次以上的Quad正式會議,其主要議題之一是投資基礎設施和提高區域內國家的海洋能力及海洋狀況認知度。2021年3月召開的第一次四方安全對話首腦會議還就氣候變化、尖端技術、疫苗領域啟動“工作組(working group)”達成了協議。


如同Quad在多種功能領域發揮著作用,“Quad+α”也並不是單數,而是複數。參與四國正式會談或擴大參與四國主導軍事演習的“Quad+α”將可能刺激中國。相反,在疫苗供應、保健、基礎設施投資、應對氣候變化、海洋安全等功能領域組成的“Quad+α”並不直接針對中國,所以參與國的負擔相對減輕。尖端技術、擴大供應網的“Quad+α”是直接或間接針對中國,因此,參與國可能會有負擔,但直接關係到經濟利益。預計美日澳印四國將以不刺激中國或與經濟利益相關的“Quad+α”為中心,逐漸擴大區域內合作的規模和水平。


04、爭論焦點4:美國印太戰略和歐洲的參與:為對沖中國的“西方聯合”


在歐洲,所謂“中國威脅論”正在上升的情況下,如前所述,歐洲國家對印太地區的參與也正在增加。法國、荷蘭、德國等已經出版了印太報告,英國也在2021年外交·安全指南中分配了獨立的章節,強調了印太的重要性。歐盟也於2021年9月發表了印太報告。


美日澳印四國歡迎歐洲國家參與印太地區事務。例如,在2021年2月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部長級會議結束後,日本和印度發表的新聞公報明確表示,歡迎歐洲一些國家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而努力。美國總統拜登在2021年2月召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美國和同盟國應該聯手考慮與中國長期的戰略競爭”,“美國、歐洲、亞洲應該考慮如何在太平洋地區共同守護自由、防禦我們的共同價值、增進繁榮”。


在印太空間,美國和歐洲的合作可能成為將中美地緣政治競爭轉變為“方(West)”和中國之間競爭的契機。艾肯伯裡教授(John Ikenberry)在2008年《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上發表的論文中預測,“如果21世紀美國和中國競爭,中國將佔據優勢,但如果西歐和中國競爭,西歐將佔據優勢”。他在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西歐”就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組成的“五眼聯盟”(Five Eyes),或者是2021年9月成立的以美英澳三方安全合作(AUKUS)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 Saxon)”國家的聯合,還是法國等歐盟國家和其他西歐民主國家參與的聯合,都令人關注。從短期來看,後者的實現取決於因AUKUS而與澳大利亞簽訂77萬億韓元規模的潛水艇出口合同被破裂的法國在多大程度上協助美國的印太戰略。法國在2020年發起法澳印三方安全協議方面起到了助推作用,該會談在2021年升級為部長級,但由於AUKUS,失去了對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的戰略信任。從長期來看,關鍵是歐洲將中國的所謂“威脅”視為對普遍規範、價值、制度的威脅,還是像美國和日本一樣認為是“存在性威脅(existential threat)”。


05、韓國站在哪裡,要去哪裡?


韓國對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並不積極。特別是,韓國雖然對和平解決南海問題、法律支配(法治)、航行和航空自由等表示了原則性支持,但並未參與美國在南海開展的所謂“航行自由”作戰。但是,隨著美國正式推進印太戰略,要求韓國實際參與,韓國也正在尋找“新南方政策”和美國印太戰略的切入點。正如韓美兩國外交部通過局長級協議在2019年11月和2020年11月發表的《說明書(Fact Sheet)》中所反映的那樣,以安全為主的美國印太戰略逐漸增加了地經學因素,韓國在以經濟為主的“新南方政策”和基礎設施投資等之間開始找到了切入點。另外,隨著韓國展開“新南方政策+”,對“新南方政策”的3P(People、Prosperity、Peace)中成果相對微弱的和平(Peace)相關事業的關注度在增加,從而可以探索美國的印太戰略和海洋安全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的可能性。


儘管韓美兩國正在努力尋找切入點,但是尚未取得具體成果。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韓國和美國的財源規模之間存在巨大差異等制約因素。圍繞對區域內國家海洋安全的貢獻,雖然有共同應對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名分,也有夯實國防產業出口基礎的附帶效果,但與美日澳印四國協調政策有可能被誤認為是提高區域內國家對抗因素的增加,所以韓國對共同合作持保留態度。因此,與其說韓國有尋找“新南方政策”和印太戰略之間切入點並主導推進合作事業的意向,不如說是為協調朝核問題等韓美同盟的順利運營,韓國對美國參與印太戰略的要求只能表示最低限度的誠意。


圍繞與Quad的合作,在2021年5月舉行的韓美首腦會談的聯合聲明中寫入“認識到Quad等開放、透明、包容的地區多邊主義的重要性”,韓國的視角比以前更加友好。一段時間以來,韓國一直對堪稱美國印太戰略核心的四方安全對話持否定態度。韓國在Quad是針對中國的排他性回合的認識下,有意避開刺激中國。但是至少從表面上看,美國將“Quad”和“Quad+α”主要關注焦點轉向為非軍事領域,所以韓國開始考慮選擇性地參與。


為應對氣候變化或協調基礎設施投資而進行的“Quad+α”活動,美國和中國也有合作的空間和餘地,因此韓國參與起來負擔也較小。為了尖端技術、供應鏈多元化的“Quad+α”,美國和歐洲在技術上領先於中國,所以經濟利益會驅動參與。從目前來看,韓國以加入部長級或局長級正式會晤參與國的方式推進“Quad+α”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推進,日本也很有可能不願意邀請韓國參加。但是,由全體或部分四國主管,或與其他國家一起進行的“四國(-x)+α”組合軍事訓練的參與,可能會引起很大的爭議。


中美地緣政治競爭日益激烈,“Quad(-x)+α”演習就也日益受關注。美國考慮到尖端武器的發展和中國的快速崛起,正在制定新的軍事遏制戰略。韓國在美國主導的安全網絡上參與“Quad+α”軍事演習,從軍事觀點來看也是必不可少的。實際上,韓國一直參與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展開的各種“Quad+α”演習。例如,2021年7月韓國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一起在澳大利亞近海實施了Pacific Vanguard演習。但是隨著中美關係惡化,“Quad+α”軍事演習越被誤認為是針對中國的軍事演習。


在過去的兩年裡,這種組合的訓練因新冠肺炎而小規模舉行,參與負擔也較小,但如果今後新冠肺炎的擴散得到控制將恢復大規模舉行,參與負擔也就會增加。此外,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日本主導的東北亞海域或日本領土內舉行的“Quad+α”軍事演習的數量和規模特正在增加。如果韓國考慮到中國的安全利益而不參與或只是名義上的參與,那麼韓國在美國主導的安全網絡中的地位將會下降。


今後韓國將受到參與多種具有爭議性“Quad+α”的邀請。韓國的兩難境地是,為了在美國安全網絡上確保一席之地,必須積極與“Quad+α”合作,但同時也要充分考慮作為韓國最大貿易伙伴國、在解決朝核問題上擔當重要作用的中國的安全利益。因此,以應對區域內非傳統安全問題為名義或直接關係到韓國經濟利益的“Quad+α”,韓國應該考慮積極參與。同時,如果推進明確牽制中國的“Quad+α”方案,就要慎重判斷是否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