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千萬不要請美國黑人吃西瓜,否則你可能會惹火上身

如果在美國請黑人吃西瓜,你很有可能會因此惹上大麻煩。

2017年底,美國底特律消防局來了一個剛入職的白人消防員,按照慣例,他需要在上崗之前給同事們帶點禮物表示表示。隨後,他就捧著一個大西瓜進來了。

結果沒想到,這個新來的小夥居然遭到了黑人同事的投訴,給出的理由是“歧視黑人”。最後,消防局也決定將這個送西瓜的新手消防員解僱了。


無獨有偶,NBA球員韋德也曾因一個“西瓜果盤”而引發誤會。2013年時,韋德在中國參加活動,事後,主辦方邀請韋德一行人到KTV唱歌。本來眾人還在K房裡載歌載舞,熱鬧非凡,然而這個時候,服務員忽然端來了一個帶有西瓜的果盤。當韋德看到果盤中的西瓜時,他的臉色瞬間就陰沉了下來,整個包廂的氣氛也跟著冷到了極點。

而在經過雙方的一番解釋之後,這個誤會才化解開來。當時,韋德的黑人女友還嚐了一塊西瓜,以緩解尷尬的氛圍。



說到這,你可能會疑惑了,像西瓜這種清涼解渴,人畜無害的大眾水果,怎麼就跟種族歧視扯上關係了呢?難道是因為黑人太愛吃西瓜了嗎?


首先,黑人並非是美國最愛吃西瓜的群體。根據一項數據指出,佔美國總人口13.2%的黑人的西瓜購買量大約為11%,和美國白人的購買比例差不多,而美國真正的吃瓜群眾其實是亞裔。

至於美國黑人為什麼會對吃瓜一事這麼敏感,其實還得從當年的黑人貿易說起。而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好好聊聊這事。


2


對美國曆史稍微瞭解的朋友都知道,最早一批的美國黑人是在殖民時期,被歐洲的奴隸販子們從非洲大陸運到美洲新大陸的。



從17世紀起,美國就出現了黑奴貿易。而隨著殖民擴張和種植業的不斷髮展,這條血淋淋的貿易鏈也達到了頂峰。


在這段歷史時期,黑人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給農場主種植棉花和西瓜。

不過,奴隸種植園的制度是極其殘忍的,這些被農場主買來的黑奴不僅需要超負荷工作,還得不到酬勞,一日三餐吃的都是些殘羹冷炙。只有在收成好的時候,農場主才會拿出點西瓜給他們,作為勞作獎勵。


到了19世紀60年代,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這場內戰最後以北方勝利為結束,與此同時,持續了245年的黑奴制度也得到廢除,從此,美國的黑人奴隸們便獲得了自由身。

不過,雖然奴隸制度蕩然無存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種族歧視也會跟著消失。


美國黑人們在重獲自由之初,一沒錢財,二沒權勢,基本只能依靠種植和販賣西瓜為生。因此,在內戰末期,西瓜一度成為了黑人解放和自由的象徵。

然而,北方的勝利和黑奴的解放卻引起了南方的極度不滿。在這之後,那些來自南方的白人奴隸主們開始藉著“西瓜”來抹黑黑人。將象徵“自由”的西瓜比喻成慵懶、享樂的食物。到了19世紀末期,關於西瓜和黑人的諷刺漫畫和故事已經發展到了隨處可見的地步了。


3


在20世紀上半葉的漫畫中,黑人們總是扮演一個呆板木訥,抱著大西瓜亂啃的傻樂呵角色。衍射出黑人好吃懶做、頭腦簡單的形象,意為西瓜就是一個黑人的人生追求。

除此之外,白人至上主義者甚至試圖利用科學來證實西瓜和黑人之間獨有的羈絆。


比如,西瓜藤可以自己生長,所以西瓜是一種容易種植的水果,側面映射黑人慵懶;又比如,黑人身上有獨愛西瓜的基因,這也是為什麼偷瓜賊都是黑人的原因,因為他們一看到西瓜就忍不住去“親吻”它們。

這還不是最離譜的,在當時,不乏有知名的醫學期刊熱衷於發佈“黑人患者的腸胃被西瓜籽卡住”的“病例”。在20世紀初期,一位來自美國南部城市的醫學教授,曾發佈了一份給黑人“通腸胃”的報告,這位教授聲稱,他在黑人患者的腸子中收集到了700多顆西瓜籽。


在1937年出版的一本《生活》雜誌中,雜誌的封面全都是和西瓜黑人相關的。這表面上是在讚揚黑人辛勤勞作,但雜誌的內容卻在嘲諷“有顏色的媽媽”愛吃西瓜。

之後不久,一首專為抹黑非裔而創造的“浣熊之歌”又在美國民間流行開來,其樂譜的封面同樣有一個大西瓜。


就連報紙、鹽罐、服飾等常見的物品上都有了黑人和西瓜的圖像或者符號。而在世界博覽會上,主辦方還特地給非裔提供無限暢吃的西瓜。



西瓜梗的流行,對美國黑人的傷害是持續性的,以至於今後,美國黑人們一看到西瓜就會感到焦慮,生怕誰會給他遞上一塊西瓜。

總之,雖然西瓜是一種很普通的水果,但千萬別送給你的黑人朋友。而這種用了幾個世紀渲染出來的種族偏見,是足夠吃人的。對此,小夥伴們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