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謎語”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群眾基礎也相當廣泛,古往今來男女老幼都不乏謎語的忠實愛好者。五花八門的謎語呈現出種類豐富、百花齊放的特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蓬萊文章建安骨”是魏晉南北朝文學風氣的最佳寫照,開放的社會環境孕育出一大批狂放不羈、個性自由的文人墨客,在他們的帶領和推動下,民間謎語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極大地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謎語”的起源:“隱語”“廋辭”“射覆”
什麼是“謎語”?劉勰的《文心雕龍》,大概是中國古代最早正兒八經闡釋“謎語”的著作:“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意思就是把好好的話擰著說,不直截了當地表達原意,讓聽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細分之下又有口頭文學的謎語,和文字形式的燈謎。
在漫長的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中,勞苦大眾總是遭到統治者的壓迫和剝削,日子過得苦卻無處訴,明明一腔憤懣卻是人微言輕,甚至敢怒不敢言。為了找到一個宣洩情緒、表達心聲的突破口,謎語在民間應運而生,多用戲謔、諷刺的隱語,表達自己的怨怒之情。

如夏朝暴君夏桀,荒淫暴虐、無惡不作,卻渾身透著一股自信的氣息,時常拿太陽自比。有一回他說:天有太陽,我有萬民。太陽有消亡的那一天嗎?太陽消亡了我才會亡!對於自創的這番比喻,夏桀本人還是很得意的,可是負擔沉重的老百姓卻不吃這一套,立馬回敬了一句:你什麼時候亡,我們要跟你同歸於盡。老百姓用這種民謠式的隱語,表達了對暴君夏桀的不滿,誕生了我國古代最早可考的一則謎語。

古人起初將謎語稱作“隱語”或“廋辭”,《韓非子》《國語》等古代典籍中均有提及。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總結道:謎語的作用小至明辨是非,大至治國安邦。翻開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傳典籍,朝臣、說客巧用謎語勸諫君王的例子比比皆是。

相傳楚莊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終日只知飲酒作樂,群臣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直言進諫卻收效甚微。後來有一位臣下用很委婉的方式勸諫,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這是為什麼呢?楚莊王心有靈犀一點通,同樣用隱語回答道:這隻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此後,他改頭換面,富國強兵,楚國很快大治。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在中央高度集權的古代封建社會,歷來強調為君為帝者的權力正統。為人主者,無過亦無罪,即便是偶爾犯了過失,做臣子的也不能當面揭短。相反,如果利用隱語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勸諫,往往會讓人主心生喜悅,也更容易接受。這與今天常講的“批評的話要委婉地說”,實際上是一個道理。

秦漢貴族階級之間流行一種叫做“射覆”的活動,也屬於謎語的一種變體——物謎。所謂“射覆”,就是在東西上蒙一塊布,或者用一個器皿蓋住,由出謎人描述這種物體的外形特點,讓旁人猜裡面藏的是什麼。猜謎人往往用占卜的方法來猜,所以後世又將猜謎稱作“佔”或“射”。這種類似於“你畫我猜”的小遊戲,多在宴會行酒令時舉行,《紅樓夢》中也有提及。
二、魏晉時期的特色謎語:“離合謎”與“謎詩”
東漢末年,謎語的形式發生質變,正式進入到“文字遊戲”的階段。人們開始利用漢字的偏旁結構進行拆分組合,讓解謎人猜測其本來的含義,形成別具一格的“離合體文謎”。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東漢大文學家蔡邕在曹娥碑留下的謎題,同時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離合謎”。

東漢年間,人們為了歌頌曹娥投江救父的至誠至孝,特地立碑紀念,由剛及弱冠的大文人邯鄲淳執筆,是為曹娥碑。碑文寫成之後,眾人無不驚歎於邯鄲淳的文筆。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不服,親自前來一看究竟,結果佩服得五體投地。臨走前,他在碑的後面刻下了“黃絹婦幼外孫齏舀”八個字而去,旁人不解其意麵面相覷。直到三國時,曹操和楊修前來祭拜曹娥,這個謎題才被楊修解開。

“黃絹”就是有顏色的絲綢,即為“絕”;“幼婦”就是少女,即為“妙”;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即為“好”;“齏”是辛辣的姜蒜搗碎之後的樣子,“舀”是容器,合起來就是“受辛之器”,而“受”加“辛”正是“辭”的繁體字。合起來便是“絕妙好辭”,表達的是蔡邕對邯鄲淳所寫碑文的讚歎。像這樣把漢字拆開再重組的猜謎方式,謂之“離合”。

魏晉南北朝期間,離合謎非常流行,曾經的“隱語”逐漸演化為今天人們熟知的“謎語”,並由此衍生出增損體、會意體、風人體等多種變化,其中在文人士大夫中間最為流行的當屬“謎詩”。比如南北朝著名詩人鮑照曾創《字謎三首》,收錄了“井”“龜”“土”三則字謎,這裡列舉一首《井》以供欣賞:“二形一體,四支八頭;五八一八,飛泉仰流。”用白話說就是:橫向豎向兩個“二”構成了“井”,四面共露出了八個頭;同時它又是由四個“十”湊成,五八剛好是四十;汲取井水時,水從井底自下而上流出,叫做“仰流”。
黃初元年,66歲的曹操亡於病榻,將世子之位傳給了曹丕。新上位的曹丕坐立不安,擔心幾個兄弟來搶自己的王位,其中最為妒恨的就是弟弟曹植,因為曹植在一幫文人士子中間威望甚高。於是,曹丕想了一個法子除掉曹植,就是逼他在大庭廣眾之下七步成詩,不但要以“兄弟”為主題,而且文中還不能出現“兄弟”字眼。如果作詩不成,就要將其押入大牢。

曹丕的心思曹植心知肚明,但自己人微言輕,無法開脫,只得一邊踱步一邊冥思苦想,終於作出了那首流傳千古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文中,曹丕將兩兄弟比作豆子和豆杆,表達了對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同胞骨肉手足相殘的憤激之情,一首詩吟得曹丕臉紅耳赤,曹丕自己也得脫大難。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生動地展現出,“謎詩”在魏晉文人中間十分流行。
三、魏晉“謎語”風尚的延伸——元宵“燈謎”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隱語”“廋辭”,到漢魏六朝的離合謎,中國民間謎語文化不斷豐富完善,為其在後世的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到了隋唐時期,科舉制打破了官僚貴族對知識的壟斷,普通老百姓也開始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謎語的樂趣不再是上層社會的特權,逐漸深入到千家萬戶,為廣大人民的精神娛樂增光添彩。

唐宋兩代是中國古代詩詞藝術的頂峰,謎語文化的發展也隨之進入到另一個繁榮時期。到了南宋年間,統治者偏安一隅,為了粉飾太平,老百姓喜好在元宵節前後開展各類鬧花燈、猜燈謎活動。每年元宵佳節,人們張燈結綵、普天同慶,借春宵賞燈的契機,在紅燈籠上書寫各式各樣的字謎、畫謎、人名謎等,吸引來往人潮駐足猜謎,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中國謎語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涵蓋歷史文化、國家政治、風土人情、人文百科等社會的方方面面,蘊藏著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賈府四個女兒的名字分別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首字相合即為“原應嘆息”,暗指她們的悲慘命運。

傳說有一年元宵佳節,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訪,想在太平盛世大好河山中親身遊歷一遭,偶然看到眾人正圍在一起猜燈謎。朱元璋心生好奇,也上前去湊熱鬧,結果看到那燈籠上畫著一個醜婦,懷抱一個大西瓜,坐在一匹馬上,一雙腳奇大無比。合起來念便是“淮(懷)西婦人,馬後腳大。”暗諷朱元璋的馬皇后不裹足。
朱元璋盛怒,但礙於便衣在身不好發作,便偷偷命隨從找到了畫謎之人,在他們的家門上寫上“福”字,準備等第二天元宵節後再將他們捉拿歸案。心地善良的馬皇后得知此事後,連夜派人在城中家家戶戶門上都寫了福字,免除了畫謎人的性命之災。後來,過年在門上帖“福”字的傳統就保留了下來。

結語:
穿越三千多年的歷史輪迴,今天的謎語早已發展為家喻戶曉的民俗傳統,人們將燈謎、書法、水墨畫、京劇並稱為中國藝術“四絕”,還將其列入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目當中。作為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謎語這一古老的文化活動仍然具備很高的藝術功能和鑑賞價值。
參考:
1、《燈謎中的中國歷史文化》
2、《謎語起源試探》
3、《中國謎語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