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CS 2022|孫強教授團隊探索吡咯替尼輔助治療進行腹瀉一級預防的優化管理成果,入選大會壁報展示
編者按:第45屆美國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SABCS 2022)上,由北京協和醫院孫強教授團隊開展的白蛋白紫杉醇聯合吡咯替尼輔助治療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的單臂探索研究的腹瀉一級預防子研究,初步成果中稿SABCS大會海報1。結果顯示,積極的腹瀉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吡咯替尼的依從性,促進吡咯替尼的全劑量和全療程治療(摘要號:P1-12-03)。《腫瘤瞭望》特邀北京協和醫院孫強教授介紹該項研究。

白蛋白紫杉醇聯合吡咯替尼在HER2+早期乳腺癌術後輔助治療中的探索研究中稿SABCS
研究介紹
腹瀉是泛HE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相關的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對於吡咯替尼相關腹瀉的治療或預防,一般推薦臨床醫生結合患者的情況,給予常規止瀉藥物對症治療,但具體的治療策略尚未達成共識。PHAEDRA研究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多中心、單臂、II期臨床試驗(註冊號:NCT04659499),旨在評價吡咯替尼聯合白蛋白紫杉醇輔助治療低危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的療效和安全。
在本次中稿的SABCS Poster上,我們報告了PHAEDRA子研究的結果,該研究探索了洛哌丁胺不同預防策略對腹瀉的影響。在PHAEDRA研究中,原發腫瘤3 cm以內且N0/N1mi的早期HER2陽性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在術後90天內接受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260 mg/m2,每3週一次,共12周,吡咯替尼400 mg,每日一次,共一年。
在PHAEDRA研究的子研究中,自輔助治療開始後,患者被隨機分配在第1-7天接受洛哌丁胺4 mg,每日3次,在第8-21天(隊列A)或第8-42天(隊列B)接受洛哌丁胺,每日2次。
子研究的主要終點是≥3級腹瀉的發生率。子研究的次要終點包括前2個輔助治療週期的腹瀉發生率和嚴重程度、便秘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3級腹瀉的發生時間、頻率和持續時間、腹瀉與研究藥物的關係、劑量減少的發生率、因腹瀉導致的停藥和住院,以及使用癌症治療功能評估-乳腺癌(FACT-B)進行的生活質量問卷評分。

PHAEDRA研究設計
研究結果
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間,子研究完成了120例患者(每個隊列60例)的入組。兩個隊列的基線特徵見表1。隊列A中20/60例(33%)患者和隊列B中20/60例(33%)患者報告了≥3級腹瀉(表2)。每個隊列各有3例(5%)患者發生便秘事件,均為1級或2級。隊列A中1例(2%)患者和隊列B中2例(3%)患者因便秘而降低洛哌丁胺劑量,無患者停用洛哌丁胺。在前3個月內,兩個隊列的FACT-B總分相似,而隊列B在第6個月和第9個月的FACT-B總分較高(圖1)。

表1.基線人群特徵

表2.治療相關腹瀉總結

圖1.FACT-B總評分較基線的變化
研究者說
兩種洛哌丁胺治療方案對腹瀉預防的作用與奈拉替尼的CONTROL研究2(註冊號:NCT02400476)中洛哌丁胺預防的作用基本一致,3級以上腹瀉發生率控制在30%左右,基本上在用藥後一週左右發生,中位發生次數為1次,但相較於CONTROL研究,PHAEDRA研究洛哌丁胺的用藥強度更小,用藥時間也更短,導致的便秘事件的發生率也更少,因而更有利於保持患者輔助治療期間的生活質量。
42天和21天洛哌丁胺預防的結果顯示≥3級腹瀉的發生率在數值上一致,而42天給藥似乎可以保證患者實現更好的長期生活質量。積極的腹瀉管理可以確保吡咯替尼的全劑量和全療程治療。更有利於患者的依從性,以最大化實現患者的獲益。
參考文獻:
1,SABCS poster P1-12-03.
2,Ann Oncol.2020 Sep;31(9):1223-1230.doi:10.1016/j.annonc.2020.05.012.Epub 2020 May 25.

孫強教授
北京協和醫院乳腺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兼任北京乳腺病防治學會副理事長、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外科專業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
北京醫師協會乳腺疾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乳腺疾病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老年腫瘤學會乳腺癌專委會主任委員
農村地區兩癌監測試點項目國家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