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透大道玄機:這部古籍說盡了宇宙的玄妙,勘破了天道的本質

#2022生機大會#

導語

從遙遠的上古時期到神秘的先秦時代,再到如今的現代社會。 其實一直都有一個字,貫穿了整個華夏文明的脈絡那就是“道”。

可與此同時,這個字也給人留下了無盡的謎團。讓無數古代前賢苦苦追尋一生,最終卻找不到那一個直通本源的答案。

人們不但參不透它的本來面目,甚至找不到能夠直接與之接觸的方式。它彷彿不存在於世界之中,可是又實實在在地發揮著作用。那麼既然這樣,我們又該如何去看待所謂的道呢?或者說大道的真相,究竟又是什麼呢?

這是一部源自於先秦時代的古籍,出自於道家的正統傳人之手。書中的內容,不僅為人們揭示了大道存在於世間的根本形態,更是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分析了有關於大道的本質。

將人們對於道的認知,昇華到了一個極為完善的層次。那麼接下來,我們便通過一段故事,來解析其中所蘊藏的真諦。

大道之源

春秋末年,在八百里秦川的終南山峰之上,一位中年男子,站在夜空下,眺望著遠處靜謐的群山。

在他深邃的眼眸中,似乎蘊藏著山河大地的變幻,倒映著宇宙星空的運轉。

“天地何所歸,大道何所源……”

隨著一聲自言自語地輕嘆,他的思緒彷彿又回到了10年之前的那一個秋天,當時他還是函谷關的關令,負責審查來往的行人。

然而那一天,他卻在人群中看見了一位極其不同尋常的老人。

對方騎著一頭青牛,雖然並不張揚,但卻能夠給人一種極其深邃與浩瀚的感覺,彷彿就像一座高山仰止,又如同無窮的巨海深淵。

當時他向老者請教了許多問題,但老者卻始終笑而不答,只是用手中的柺杖,在地上寫下了一個道字。

他看著那一個道字思索良久,卻依然覺得有些迷茫,於是便問老者什麼是道?可老者給他的回答卻非常簡單:

“道不可言,亦不可思!”

看著老者故作高深的樣子,他頓時覺得更加迷茫,便試探著問道:

“前輩是覺得自己說不明白,還是認為在下愚鈍,難以理解呢。”

老者聞言,微微嘆了口氣說:

“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語言來描述,用意念來思考。因為它們都是有形有象之體,望之可見,聞之有聲,觸之可及。

可唯獨大道,無相無形,不見蹤跡。不是我不想跟你說,而是道根本就沒辦法用語言來形容。

甚至沒有辦法用你所認知的一切來定義。

所以古人常言,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聽了這句話之後,他又不甘心地繼續問:

“既然大道不可見,不可言,不可思,那您又是如何知道它的存在的呢?”

老者看了看他,又回頭看了看天邊升起的雲霞,而後緩緩吐出4個字:

“追根溯源。”

說到這裡,老者的語氣變得有些意味深長:

“所謂追根溯源,便是逆向追溯一切事物的源頭,探尋一切事物的根本。

就譬如眼前的這一棵草,最開始只是一粒草籽,而這一粒草籽又誕生於另外一株母體之上。

可是再往前追溯呢,世界上的第一株草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其實不只是這一棵草,包括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山川、河流、城池、飛鳥、走獸,乃至包括你自己。都應該嘗試著去追溯一下最初的源頭在何處。”

聽到老者這麼一問,他思索了片刻回答說:

“當是由天地自然化生,天地生成萬物,萬物繁衍生息,方可延綿不絕。”

但老者接著又問:

“天地又從何而來呢?”

聽到這裡他終於沉默了,這個問題他也曾經想過,但終究沒能有個答案。見此情形,老者重新用柺杖指了指地上的那一個道字,告訴他說:

“萬事萬物皆有各自的源頭,也有共同的源頭。萬物的源頭為天地,而天地的源頭,就是大道。

道為萬物之母,為天地之始。猶如玄牝之門,其妙無窮。

正因為它生出了天地萬物,所以在這天地萬物之中,沒有任何一種形象能夠形容它,也沒有任何一種概念能夠描述它。

這就像是海水之中誕生了各種各樣的魚類,但卻沒有任何一條魚兒,能夠知道大海的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聽見老者將大道,說得如此玄妙而又宏大,他又忍不住問道:

“那如此說來,是不是也就意味著只有人們所站的層次足夠高遠,眼界足夠開闊,格局足夠宏大,就能夠得見大道的全貌呢。”

聽聞此言,老者又搖了搖頭說:

“看來你還是沒有明白其中的意思,用大海和魚只是一個比喻。

你站在人的視角看魚和海,自然會覺得簡單,但若假設你就是海中的一條魚,甚至是比魚更加微小的生物,你覺得你還能夠知道大海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

或者我也可以給你換一個比喻,對於如何燒製陶器,你應該知道吧?

大道就好比用來燒製陶器的泥土,工匠可以把最原始的泥土,燒成各種形狀的器具。雖然他們的本質都是泥土,但卻沒有任何一件器具,可以讓你看到泥土最原始的樣子。

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也是一樣,雖然都是由大道化生而成,但卻沒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夠讓你看到大道最本源的樣子。”

聽到這裡他有些恍然大悟,隨即便說道:

“既然大道與萬物是這樣的關係,那麼是否也就意味著,宇宙內的所有事物,其實都是大到的一部分呢。

或者說世間的一切,其本質都是相同的呢。那按照這個道理,大道不就在你我身邊,甚至就在你我之中嗎?”

老者聽聞此言,頓時滿意地點了點頭告訴他說:

“你能夠說出這一番話,說明你已經初步觸摸到了大道的真諦。

世人為了求道,窮盡各種手段,遊歷天下,博覽群書,恨不得將整個世界看個透徹。這就好比有人想要了解水的本質,於是便從井水看到河水,又從河水看到大海。

可是他們卻忘了,自己的眼淚鼻涕唾液,其實都包含著水分。人體內的水,和江河湖海中的水,從本質上來講又有什麼區別呢?

人們本就身在大道之中,身為大道之一,又何必到處去追尋呢?

不過說到這裡,老者的話風突然一轉,用一種頗為深沉的語氣說道:

“如今你能夠理解到這一點,可以說是掌握了大道最基本的維度,這個維度我將之稱為道源,所謂道源,便是大道之本源。

而在這個本源的維度之上,其實還存在這兩個更為複雜的維度,分別是天地之道和聖人之道。”

天地之道

對於天地之道,老者起初只用了一句話來闡述,那便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隨後在他的追問之下,老者才終於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老者告訴他道:

所謂道生一也是天地之間的元氣,古時候人們將其稱為混沌,而混沌之中又包含著陰陽二氣。

隨著陰陽二氣的屬性不斷顯現,元氣也逐漸從混沌的狀態開始自我分化。元氣的自我分化,便是天地萬物形成的契機。陰陽二氣按照不同的形式組合排列,便形成了萬物各自的形體。”

聽完老者的這一番介紹,他的心中忽然劃過一絲靈感,於是便緊接著說道:

“既然天地萬物的本質都與元氣和陰陽二氣有關。

那麼古人的望氣之術,是否也就源自於此呢?”

老者聞言點了點頭說:

陰陽二氣不過是一個統稱,元氣為一,陰陽為二,二又生三,之後才有萬物。

你可知這3又代表著什麼?”

見他沒有作聲,老者便接著說:

“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所謂衝,便是相互衝撞,相互融合, 其核心在於一個變字。

這就像兩塊石頭碰撞會產生火光,兩股氣流相遇會形成風暴,雌性和雄性結合會誕生一個新的生命。

陰陽二氣,按照不同的形式相互融合,自然也會發生不一樣的變化,產生不一樣的屬性。

而這些屬性大體可以分為五種,便是五行學術當中的金木水火土,其中極陽者為火,極陰者為水。

少陽者為木,少陰者為金,陰陽相濟者為中庸之土。凡此五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

上古先民所著的河圖洛書,便是以此為根基,而你方才所說的望氣之術,也正是根據陰陽二氣的變化,來觀測萬物各自的屬性。

其中火為赤色,水為玄黑,木為蒼青,金為白耀,土為中黃。

而在這5種氣色當中,又蘊含著各種細微的變化,或者相互交織或者相互疊加,最終演變出無窮之色,形成大千世界。

此即為天地之道,無論是日月星辰,亦或是山河大地,還是自然眾生,終究不過是元氣之化,與陰陽之變。

聽完這一番言論之後,他忍不住感到一陣深深的震撼。他沒想到老者居然能夠窮通宇宙變化之理,為他闡述陰陽自然之妙。

但是與此同時,他也非常想要知道,當一個人能夠把大道領悟到如此地步,又會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

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與老者之間的對話,便轉入了大道的第三個緯度聖人之道

聖人之道

說起聖人之道,老者似乎也來了興趣,不過卻並沒有直接告訴他其中的內涵,反而還問了他一個問題,那就是世人應該如何去悟道?

聽到這裡他不假思索的回答說:

“當然應該是觀察那些得道之人的行為,效仿他們的事蹟。”

誰料老者聽完這句話之後,卻突然收起了笑容,反倒還搖頭嘆氣道:

“倘若普通人悟道,要觀聖人之言行,那一開始的聖人又是怎麼來的呢?

聖人的行為,不過是他的身體,在世間留下的痕跡。聖人的事蹟,也不過是別人用自己的語言,做出的種種描述。

你若執著於這些,那麼無異於用繩索去捆綁一個人的影子,用漁網去打撈水中的月亮,註定會是一無所獲。”

聽到這一番話,他的心裡頓時又像蒙上了一層迷霧,於是忍不住問道:

“那究竟應該怎樣才能得道呢?”

此時老者微微一笑,又反問道:

“你為什麼非要得道呢?是為了建功立業,還是為了參透天機?

亦或是想要像傳說中那樣得道飛昇?聽到老者的反問,他也隨即陷入了深深的疑惑。自己一心想要追求大道,獲得真諦,可最終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然而就在此時,老者又繼續說道:

雖然每個人的慧根都有所不同,但只要細心體會大道的奧妙,必然都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啟發,生出一些智慧。

但與此同時,這也是一種最大的障礙和困擾。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得到智慧,肯定就會用來施展。

而一旦施展智慧,就必然要在世俗中建功立業,或者在其他領域有所建樹。可是這樣一來,他所走的方向,也就從真正的大道中偏離了出來,轉而走向術的層次。

直到聽完這一番話,他才終於意識到,老者所說的聖人之道到底意味著什麼?”

於是連忙回應:

“多謝前輩指點,悟道一途,當以根基為重。人們感悟出的一切智慧,都只是通往下一步的根基,而不能作為在世俗中有所建樹的倚仗。

聖人的言行舉止,只是內在充盈之後的自然流露,並不存在某種刻意的引導或者塑造。後人不應該執著於前人的言行舉止,前人也不應該為後人留下固有的形式或者典範。

對大道深入瞭解到一定的層次,自然就會擁有相應的感悟,做出符合自然規律的行為。見他能夠豁然頓悟,老者也隨即恢復了淡然的神色。

此時恰好一陣風吹過,捲起一層塵沙,地上的那一個道字,也隨之消散在兩人的眼前。”

只留下老者的一聲餘韻在空中迴盪:

“道者,可悟而不可得,故聖人悟道,終無所得。隨著這聲餘音散盡,他的思緒也從當年拉回到了現實。”

立身於蒼茫的天地之間,他也終於體會到了這句話中所蘊含的真諦。於是他立刻轉身回到身後的茅屋,將這一份感悟記錄了下來。

最終彙集成了一本《文始真經》,後來此書在流傳的過程當中,也被人們稱作為《關尹子》。

而這位於深夜悟道的中年男子,便是老子一脈的正統傳人“尹喜”。

當年與他在函谷關城下論道的老者,也正是道家的始祖“老聃”。

結尾

我們方才所講的這些內容,大多都源自於關尹子這部書中的思想與內涵。其實它的核心,就是在向人們闡述關於大道的三個維度。

其中第一個維度是大到的本源真相,雖然無形無相,不可思,不可見,但他終究還是根據自己的認知,做出了一番形容與描繪,讓人們在最大程度上理解了其中的含義。

接下來的第二個維度,便是天地萬物生成的真相。而這個階段,也正是由原始之道向聖人之道的過渡。

讓人們瞭解大道在天地之間的演化過程,然後才能引出真正的悟道之法。所以最後的聖人之道,其實就是在告訴世人應該如何去悟道。

他強調世間萬物都源自於道,而所謂悟道,就是從自己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事物當中,逆向追溯大道的本質。

而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一切,其實都沒必要去過度的重視和執著。就如同人生一樣,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真正放置在生命當中。

或者說人這一生,就是在不斷的體驗,不斷的感悟,從而逐漸接近道的本源。

至於在體驗的過程中會留下怎樣的痕跡,其實都在隨著感悟的加深而不斷變化,一切看似人為,實則完全出乎於自然。因為人的意識,本來就是從大道中所延伸出來的感知。

只不過普通人始終沉浸在自己的感知當中,而悟道者,卻能夠客觀的去看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