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期,中南半島的緬甸進入了屬於它的黃金時代,當時緬甸崛起了一個強盛的貢榜王朝,稱雄東南亞,向東擊敗東南亞傳統強國暹羅(泰國),向西打敗印度,建立起一個幅員百萬平方公里,擁有1300萬人口的強大王朝。貢榜王朝在東南亞的一系列的軍事勝利,更加刺激了它對外擴張的野心,於是緬王孟駁又把目光盯上了它的北方鄰居—大清帝國。彼時的大清帝國剛剛平定了準噶爾汗國和大小和桌之亂,正是最如日中天的時候,於是大清帝國與貢榜王朝圍繞著東南亞的霸權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慘烈戰爭。

因為緬甸地處大清帝國最為邊遠單位雲南之外,清帝國對緬甸的情況可謂是一無所知,乾隆皇帝只能依靠前明時期留下的藩屬國資料中瞭解緬甸,遂產生了輕敵之意。1765年,緬軍率先越界攻入雲南劫掠,乾隆只是下詔讓雲南當地綠營兵清剿,綠營兵倒也不賴,不僅將緬軍驅逐出境,還攻入緬甸,但因為孤軍深入,遭到緬軍包圍,最後傷亡慘重,第一次徵緬戰爭,草草結束。之後,緬軍再度入侵,乾隆以雲貴總督楊應琚為帥,率當地綠營兵二徵緬甸,楊應琚率軍突然緬甸,攻佔緬北重鎮新街,但最終依然被緬王孟駁的主力擊敗,清軍被迫退回國內。兩次徵緬戰爭的失利,使得緬王孟駁更加輕視清軍,遂加大對雲南的侵略。消息傳到北京,乾隆震怒,當即下詔將楊應琚處死,並以準噶爾戰役的名將明瑞為雲貴總督全權指揮第三次徵緬戰爭。

乾隆還徵調滿洲八旗兵3000人,四川綠旗兵8000人,貴州綠旗兵1000人(其中還有一支精銳的貴州藤牌兵),外加雲南綠旗兵5000人,合計25000餘人,分兩路進軍。其中明瑞親率主力17000人(內有滿洲八旗兵2000人)為南路軍,出宛頂由木邦經錫箔直搗阿瓦;參贊大臣額爾景額8000人(內有滿洲八旗兵900餘人)為北路兵,出鐵壁關經新街進取猛密,再南下與明瑞會師,兩路清軍對緬甸展開了鉗形攻勢。
在精銳清軍的攻擊下緬軍接連戰敗,尤其是在野戰中,八旗兵爆發的強悍戰鬥力打的緬軍懷疑人生。當時緬軍普遍裝備了歐洲進口的先進燧發槍,人數也數倍於清軍,但清軍的騎兵實在太過兇悍,緬軍數次與清軍野戰,但都是被吊打的份。最終緬軍只得退守蠻結大寨,依託堅固的工事和火器進行防守。

蠻結大寨,在今日緬甸的南渡河以東,是緬王孟駁最後一道防線,這裡群山環繞,有著大片的原始森林,熱帶叢林中的瘴厲和毒蟲遠非中國內地可比,緬軍依託地利,修建了堅固無比的巨木大寨,這種獨特的防禦工事為緬軍獨有的特點,會給入侵之敵帶來極大的麻煩。事實卻是如此,清軍的大炮根本奈何不了蠻結大寨,只得暫時停止進攻,與緬軍對峙。
緬王孟駁見清軍攻擊受挫,再次萌發了與清軍野戰的信心,他調來了自己壓箱底的精銳、稱雄東南亞的火槍象兵。一時間,清軍陣型被衝亂,大有崩潰之象。但明瑞不愧名將稱號,面對突發情況,明瑞臨危不懼,迅速改變戰法,指揮清軍火器營集中所有的火炮朝著緬軍戰象的身軀開火,又指揮西山健銳營官兵用火槍和手中的長刀集中打擊緬軍戰象的腿部,緬軍戰象受傷後發狂,紛紛掉頭往緬軍的陣營衝去,跟著出擊的緬軍也紛紛被衝散,清軍趁勢大舉追擊,重創緬軍。

經此一戰,緬軍再也不敢與清軍進行野戰,只得堅守堡壘,清軍只得進行殘酷的攻堅戰。明瑞以擅長攻堅的貴州藤牌兵打頭陣,他們頂著緬軍步兵的飽和射擊向前推進,一路衝到了緬軍蠻結大寨的近前,並開始蟻附先登,其中有一個叫王連的小兵,用一支標槍射死緬軍主將,並率先登上寨牆,連續砍倒了十幾個緬軍士兵,為清軍打開大寨缺口,後續清軍蜂擁而入,攻入大寨,奉命守寨的緬甸宰相摩訶悉都看大勢已去,帶著一些隨從匆匆離開,清軍佔據蠻結大寨。此戰清軍斬殺緬軍4000餘人,並全殲緬軍王牌火槍象兵,攻破緬軍最堅固的大寨,徹底打垮了緬軍的士氣。消息傳到北京,乾隆大喜,加封明瑞為一等誠嘉毅勇公,並將小兵王連連升七級,從一個大頭兵直接提拔為三品遊擊將軍。

蠻結之戰後,緬軍再也不敢與清軍交鋒,緬王孟駁改變戰術,以在緬甸境內實施堅壁清野,並以小股部隊襲擊清軍糧道,疲憊清軍。清軍尋找緬軍主力決戰而不得,後勤保障嚴峻,再加上雨季的到來使得清軍非戰鬥減員嚴重。為避免全軍覆沒,明瑞決定撤回國內。清軍的後撤,使緬軍捕獲了難得的戰機,緬王孟駁徵召了全國所有的精兵10萬人對明瑞大軍進行圍追堵截,主帥明瑞親率數百八旗兵斷後,掩護大軍撤退,最終一代名將明瑞戰死在緬甸,但清軍主力在悍將哈國興、常青等人的帶領下撤回雲南境內。
明瑞戰死的消息傳到北京,乾隆爆發了雷霆之怒,乾隆將援救明瑞不力的將領額爾登額處死,家屬發寧古塔披甲人為奴。之後,以名將傅恆為帥,組織第四次徵緬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