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勳》《攀登者》《人世間》……這些上海出品影視劇為何能得“五個一”?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表彰決定,對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組織工作先進單位和優秀作品進行表彰。上海原創、上海出品影視劇交出亮眼答卷,電視劇《功勳》(上海第一齣品)摘得特別獎,電影《奇蹟·笨小孩》(上海第一齣品)《攀登者》(上海第一齣品),電視劇《人世間》(上海聯合出品)《超越》(上海第一齣品),廣播劇《黑色沃土》(上海聯合出品),歌曲《一起向未來》(上海聯合申報)獲優秀作品獎。為何這些作品能夠贏得人民喜愛、市場肯定?

完成時代交付的創作挑戰

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的電影《攀登者》,改編自中國登山隊在1960年與1975年兩次向珠峰發起衝刺的真實故事,作為罕見的國產大製作登山題材電影,展現了中國攀登者的英雄事蹟。

對比真實歷史,電影《攀登者》中蘊藏的匠心令人感嘆:影片中,中國登山隊所使用的冰鎬、冰爪、登山服等裝備都遵循史料1:1還原。同時,影片呈現出北坳大冰壁、大風口等珠峰地貌,視覺效果震撼。導演李仁港介紹:“很多鏡頭都需要藉助電腦特效的方式,結合在珠峰實景拍攝的鏡頭與大量的航拍素材,還原世界最高峰的雪域奇觀,給觀眾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勵志體育競技劇《超越》聚焦冬奧重點賽事“短道速滑”項目,通過三代運動員的奮鬥、成長,講述“超越競技、顯影時代”的冰雪運動故事。平均每集修改4.2稿,最多一集改了7稿;三個月深入採訪近百人次,形成60多萬字的採訪素材;導演白天拍攝,晚上完善劇本,後期剪輯和特效也同步進行……在總製片人、檸萌影業董事長蘇曉看來,《超越》創作本身就是一項超高難度的挑戰。

體育題材是電視劇領域的稀缺題材。要完成時代交付的創作挑戰,《超越》先後展現了12場大小賽事,為還原賽事場景,劇組在青島搭建了兩個帶看臺的全新冰場,一個場景僅鋼材用量就達85噸。此外,還在青島、煙臺、哈爾濱租用改建5個冰場,先後動用了100多名省級以上的運動員協助拍攝,群演達到2萬人次,服裝製作達到8000套。“一切為了寫實再寫實。”蘇曉說。

重大現實題材作品《功勳》豆瓣評分高達9.1分,成為主旋律題材“叫好又叫座”的又一範例。《功勳》以首批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為人物原型,總導演鄭曉龍感慨,以真人真事為藍本進行創作,要想成功極其不易,“成功,不僅是拍完播出後獲獎,而是要傳得開,記得住,講得好,收視高。”

鄭曉龍認為,《功勳》的成功首先歸功於功勳人物“自帶光芒”,有了他們,才有了感動觀眾的故事。同時,創作的關鍵在於“真實”二字,“我們在創作中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和創作態度”。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被劇中的功勳人物深深打動:“電視劇《功勳》以深刻的筆觸,精準地定位到每一位功勳人物的’高光時刻’,緊扣愛國主題。”

“歌曲《一起向未來》是今年北京冬奧會推廣曲之一,我們承擔了報送聯絡工作,能拿獎我們很高興。這是一首好歌,曲調歡快,寓意積極向上。我們希望好的歌曲未來能獲得更多推廣機會,希望上海有更多好作品拿到’五個一工程’獎。”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中心副總監蔣存輝說。

堅持現實主義創作

“現實主義是一種材質。”在《奇蹟·笨小孩》上海路演現場,當被問起如何融合現實題材和類型元素時,導演文牧野做了一個精妙的比喻,就像在打造一張桌子的時候,可以選擇用木頭,也可以選擇用銅,而現實主義商業電影就是用現實的材質去加強類型感的真實性。

電影《奇蹟·笨小孩》講述小人物逆轉人生的拼搏傳奇,也是現實主義題材首次進駐春節檔。影片中景浩與“奇蹟小隊”面對生活苦難沒有屈服,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攜手奮鬥追求幸福。影片在現實主義題材中,融入追逐、打戲等元素,使得故事充滿動態節奏和戲劇張力。這也是《奇蹟·笨小孩》能夠取得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的法寶。

“上海是中國高速發展最前沿的城市,跟深圳有點像。城市的發展永遠離不開每個普通人的努力,每個人都在為城市注入活力,每種努力都值得被尊重和讚賞,真正的奇蹟是在人生當中找到幸福。”文牧野說。

電視劇《人世間》,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梁曉聲同名小說,小說通過周家三兄妹的成長經歷,塑造出眾多勞動者、建設者、改革者、創業者的人物群像。將小說改編為影視劇,梁曉聲起初並不看好,甚至對專程前來商量改編事宜的年輕人“潑了不少冷水”,直到導演李路接觸《人世間》原著後明確表示“這才是我要拍的作品”,兩人在溝通過程中達成了拍攝一部“向人民致敬”的作品的共識。

58集《人世間》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收官當晚,實時收視率突破3%,創下央視一套近五年的收視新高,同時在愛奇藝站內熱度值突破10000,成為今年第一個熱度值破萬的電視劇。有觀眾感慨,《人世間》播出的近兩個月開啟了一種追劇新體驗,“感慨有時,氣憤有時,痛哭流涕都成了家常便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認為,《人世間》熱播,是“人民史詩的力量、人民美學的勝利”。

三集廣播連續劇《黑色沃土》是一部有關耕地保護、糧食安全主題的農村現實題材廣播劇作。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用玉米秸稈還田的“梨樹模式”是當地人對黑土地保護的有益探索。兩年來,創作團隊多次到田間地頭體驗生活,採訪科技人員、種糧大戶,從耕作模式創新上入手創作廣播劇。

對一部廣播劇而言,黑土地美麗鄉村的時代特徵,醇厚的鄉土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都要靠演播、音樂以及動效後期製作來呈現完成。《黑色沃土》在創作過程中,邀請多次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導演、作曲家加盟,並精選了熟悉東北風情的演員鍾揚、陳兵、王健等擔任演播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二人轉始終在場,成為人物性格刻畫的點睛之筆,也將東北味道展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