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院士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馬列理論專家和愛國者,他在粒子物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反偽科學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一面旗幟。
何祚庥院士出生於1927年8月24日,上海人,安徽望江人。他從小就表現出了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和超群才華。1945年,他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並於1950年畢業。1951年,他進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併成為該所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之一。

何祚庥院士是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參與者之一,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1958年,他被調入第九研究院(後改名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參與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提出了多種創新方案,並解決了許多關鍵難題。
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地在羅布泊試驗場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在同一個地點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兩次歷史性的事件震驚了世界,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聲望,並有效地維護了我國的安全利益。
何祚庥院士是粒子物理領域的權威專家,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在量子場論、高能物理、統計物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並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例如:他提出了“何式”規範固定方法,在量子電動力學中消除規範不變性所引起的無限大問題;

他建立了“何-李-張”模型,在中微子物理中解釋太陽中微子缺失問題;
他發展了“何-王”方法,在統計力學中求解非平衡態問題等等。
何祚庥院士還積極推動我國大型科學裝置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等的建設和運行,為我國在高能物理、材料科學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提供了平臺和條件。 他還主持了我國第一臺超級計算機“銀河”系列的研製,為核武器模擬試驗提供了有力支撐。
何祚庥院士是反偽科學運動的先驅者之一,為維護科學真理和社會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在70-80年代,對中國古代元氣學說進行了整理和研究,指出元氣說是一種以連續形態的物質來解釋物質始原的學說,是近代科學中場的學說的濫觴,而且影響到現代科學的發展。 他還公開宣稱氣功、特異功能為偽科學,並多次與宣揚這些偽科學的人士進行辯論和揭露,為維護科學真理和社會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不僅是中國粒子物理和理論物理的傑出學者,也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參與者之一。
他還是馬列主義自然辯證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在科學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見解 。
何祚庥院士不僅在科學領域有卓越的貢獻,也在社會公共事務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最近,他接受了新華網的專訪,談到了自己的科學人生、中國的科技發展、反偽科學運動等話題。
他強調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對於理解自然界和社會現象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對年輕一代科學工作者的期望和忠告。
他說:“年輕的時候以為自己懂了,其實你不懂。”

此外,何祚庥院士還在今年5月參加了《中國青年報》舉辦的“反偽科學”主題座談會,與其他專家一起探討了如何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抵制各種偽科學言論和行為。
他指出,國人不應該盲目自信,我們的科學水平與西方還有很大差距。他呼籲全社會共同努力,推動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