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返鄉”
“就地過年”
“喜事緩辦”

這些昔日的疫情防控要求已經成為了歷史,各地紛紛出臺了返鄉過年新規。
“不用報備”
“不用落地檢”
更有地方發佈了“歡迎遊子回家”的公告,
隨著新十條的落地,
今年過年回不回家已經不再有任何的壁壘。
對於國人來說,“回家過年”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上的情結,但疫情三年,回家過年卻成了心中的痛。
國人講究個“團圓”,越是傳統的節日,就越是強調團聚。
雖然時代已經進入到了二十一世紀,
但千百年來農業文明所形成的文化認同並沒有因百年的工業文明而有什麼改變,
“春運”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就是最好的佐證。

在過年那一刻,無論離家再遠,人們都大包小裹地奔回家,哪怕離家的路有萬里之遙。
在傳統節日到來的那一刻,即便是因為各種原因回不了家的國人,心也早已經回了家。
早在新十條落地之前,就有一位村幹部表示,不斷有人向他詢問今年過年回家的事,那個時候還要報備,高風險區回來的還要隔離,但要求回家過年的人還是不少。
這位村幹部表示,近日諮詢的人更多了,當聽到不用報備,不落地檢之後,鄉親們都很高興,表示可以再合理安排一下時間,多幹幾天,等年根再回來。
一位在南方打工的朋友表示,已經兩年沒回家了,本來以為今年又回不去了,沒想到不用隔離了,今年回家的行程已經定了,並且已經預訂了來回的機票。

在外打工的小楊在談到回家過年時眼睛溼潤了,他說,三年了都沒回家,往年根本回不去,來回都要隔離,單位一共就放七天假,不用說回家了,連來回隔離的時間都不夠。
小楊表示,爸媽勸他,說讓他安心工作,現在都在忙著抗疫,不要給國家添亂。今年不查核酸,不掃健康碼,不落地檢、不隔離了,終於可以放心回家了。
也有人擔心,過年回家,會不會傳染給父母。
小李也有一年多沒回家了,用他的話來說,父母在東北農村,年齡大了,身體也不是很好,相對於城市,老家農村還是安全的,雖然他現在自我防護工作做得不錯,但難保路上不與陽性接觸,如果要是感染了,自己年輕無所謂,但要是傳給父母可就麻煩了。

視頻中,說到此處,小李擦了一下眼睛,然後笑了,說,回家前先做兩次核酸,再弄身防護服穿上。
有飯店老闆表示,從前兩天開始,就陸續有人打電話詢問預訂年夜飯的事,由於前兩年準備好的食材都沒用上,最後不得不扔了,今年就比較保守 。
但這位飯店老闆表示,今年的規定恐怕不能再變了,如果是的話,他的店今年也能賺回點房租錢。
一對要舉行婚禮的新人表示,現在都放開了,他們已經諮詢過街道,人家說了不反對,人員也不再限制,我們準備下個月就把事兒辦了。
新郎笑著說,他們已經推遲了快一年了。
三亞的一位酒店從業者表示,現在已經陸續開始有人預訂房間了,以東北的最多,華北的也不少,這位工作人員表示,酒店的生意在慢慢恢復。

隨著全國疫情防控的調整,被疫情羈絆了三年的經濟開始了鬆綁。
不報備,不查核酸,不隔離,不查健康碼,
經濟開始慢慢有序的恢復,
人間煙火氣開始迴歸。
回家過年這個在往年聽起來有些“奢侈”的話題開始提上了日程,
雖然疫情還沒有結束,
但生活還得繼續,
至少,過年回家不再是一種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