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中國畢業生

1905年袁世凱練新軍大獲成功,1907年清廷決定全國推廣,計劃編練36鎮新軍,這就需要大批軍事人才。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在當的中國絕對是天之驕子,遭到全國各地競相爭搶,進入軍隊的起點就是營級。辛亥革命前後,這批人成為全國軍隊的中堅力量,他們當中很多人在日本就加入了同盟會,成為清政府的掘墓人。整個民國時期都有他們的身影,以至於一些戰爭就是同學間的相鬥,他們其中的很多人成為歷史的弄潮兒。

著名的有舉起護國大旗的蔡鍔,中國戰略大師蔣方震;北洋內閣總理張紹曾,北洋陸軍總長李書誠、陸錦、蔣雁行、吳光新;西北邊防軍總司令徐樹錚,雲南王唐繼堯,山西王閻錫山,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湖南督軍傅良佐、趙恆惕,閩軍總司令周蔭人,援川滇軍總司令顧品珍,安徽督辦姜登選,奉軍參謀長楊宇霆;援粵滇軍總司令李烈鈞,廣州國民政府軍事部長許崇智,民國軍政部長何應欽,北伐第六軍軍長程潛,20師師長錢大均,13師師長徐景唐,18師師長張輝瓚;黃埔軍校教育長鬍謙、方鼎英等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還有何成浚、谷正倫、賀耀祖、張群、湯恩伯等。

1901-1931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22期共畢業1194人,1906年第四期以後中國學生單獨成班,1908年第六期姣姣者最多。1924年黃埔軍校招生後,其畢業生人數及出名率上都有所下降。下面從幾個方面說說這些畢業生的事蹟。

一、新軍建設的主力

1、進入軍事權力核心圈的良弼(二期)

有皇室血統的良弼畢業後就入職練兵處軍學司,1907年任陸軍部軍學司司長,1908.12月授禁衛軍第一協統領,1909.10月擢升禁衛軍訓練大臣,進入清廷軍事方面權利的核心圈。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復出,首先就是調馮國璋代替良弼任禁衛軍統制,可見他的位置多重要。在良弼的推薦下,1904.5月吳祿貞(一期)從湖北調入練兵處軍學司任訓練科馬隊監督,吳祿貞也是辛亥革命爆發前發展最好的人之一。

2、為多省建設新軍的蔡鍔(三期)

1904.7月蔡鍔畢業回國,先為江西續備左軍隨營學堂監督;1905.1月任湖南教練處幫辦;7月任廣西新軍總教練官兼測繪學堂堂長,1909.8月為廣西新軍混成協協統兼學兵營營長、幹部學堂總辦。1911.6月雲貴總督李經羲電邀蔡鍔去雲南任19鎮第37協協統。8年間蔡鍔任職4省,各省教練處成為畢業生們專業對口的就職處。

一期各省新軍教頭(兵備總辦)有:廣東吳錫永,江蘇吳茂節,湖北鐵忠;雲南高爾登(二期)。

3、軍校教官

湖北將弁學堂總教習吳祿貞,北洋將弁學堂提調蔣雁行湖北督練公所教練藍天蔚,保定軍官速成學校教官蔣作賓。

重九起義時,雲南陸軍講武堂堂長李根源(6期),教官李烈鈞、唐繼堯、顧品珍、羅佩金、李鴻祥(6期),方聲濤(4期)等皆為東京士官學校畢業生。

保定軍校八任校長6人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生。第二任蔣方震(1912.12-1913.09)、第三任曲同豐(1913.09-1915.09)、第五任楊祖德(1917.01-1919.02)、第六任賈德耀(1919.08-1921.05)、第七任張鴻緒(1921.06-1922.09)、第八任孫樹林(1922.10-1923.08)。

二、辛亥革命的貢獻

辛亥革命暴發前,全國共練成新軍14個鎮又18個混成協,士官畢業生6人為鎮級統制官,4人為混成協統領官。

第4鎮統制官王遇甲(二期)、第5鎮統制官賈賓卿(一期)、第6鎮統制官吳祿貞(一期)、第11鎮統制官蕭星恆(一期)、第20鎮統制官張紹曾(一期)、潘榘楹(三期)。

第2混成協統領官藍天蔚(二期)、第13混成協統領官蔣雁行(一期)、第29混成協統領官應龍翔(二期)、第43混成協統領官姚鴻法(三期)。

1911.10月底藍天蔚、張紹曾、吳祿貞計劃發動灤州兵諫沒有成功,不過還是把清廷嚇的不輕。蔣雁行在江北宣佈獨立。蔡鍔重九起義。清廷陸軍部軍衡司司長蔣作賓故意把裝運炮彈的列車放在後面,使清軍武昌城下的山炮成啞炮多日。

革命成功後各省督都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生有:雲南督都蔡鍔(3期),貴州督唐繼堯(6期),四川督尹昌衡(6期)、胡景伊(3期),陝西督都張鳳翽(6期),江西督都李烈鈞(6期),山西督督閻錫山(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