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華商網訊(記者 王歡 鍾夢哲)“小朋友能有什麼煩心事呢,他們只不過是不想寫作業罷了。”“整天好吃好喝供著,就只需要學習,其它的又不需要他們操心,還有啥煩惱的!”如果你也這樣想,那就需要注意了,你可能忽視了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青少年抑鬱風險高於成人 需要有效干預和調整
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持調研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22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青少年群體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比例高於成年群體,需要進行有效干預和及時調整。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對全國範圍內超過3萬名青少年的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參加調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其中,有4.0%的抑鬱得分較高,屬於重度抑鬱風險群體,有10.8%的為輕度抑鬱風險群體,需進行有效干預和及時調整,以免進一步加重而出現更嚴重的症狀。
調查還顯示,女生相對男生有更高的抑鬱、孤獨得分;總體上,抑鬱、孤獨、手機成癮得分有隨著年紀增長而升高的趨勢;住校、父母外出工作、多子女家庭中排行老三或更小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鬱、孤獨、手機成癮問題。
小學生:相比成績養成良好習慣更重要 注意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
相比成年人,兒童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問題更容易被大人以“青春期”、“叛逆”、“任性”等因素忽視。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心理科副主任張海豔介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國家兒童青少年的疾病譜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兒童的精神問題、行為問題、神經發育問題的發病率也是逐年上升的。對於小學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首先我們要發展他的自尊心、保持他的好奇心、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相比學習成績,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重要,這個年齡段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上學日(左)和休息日(右)睡眠時長與青少年的抑鬱風險檢出率(圖源:《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張主任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首先大人要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避免因為自己的情緒問題帶給孩子不良影響,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認為父母是可以信任的人,同時要給孩子創造豐富的家庭生活環境,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其次,家長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有的家長可能因為工作等種種原因,並不能每天跟孩子待在一起,這種情況下親子關係的維護就更加重要,在表達關心時候不要一味只關心成績的高低,更多的要關心孩子的情緒及狀態,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多溝通孩子的生活。
張主任強調,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父母也要注意,不要“無效陪伴”,有些家長只是呆在孩子的身邊刷手機或者看電視,沒有真正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父母在陪伴時,應該把自己當作孩子的好聽眾,多鼓勵孩子講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只有把平等、尊重當作前提,像朋友一樣和孩子面對面、心對心的交流,才能真正建立起情感的橋樑。最後,父母要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戶外活動不但利於孩子的視力發展,為他們創造更多的視力儲備,適當運動也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青少年群體孤獨程度比例(圖源:《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中學生:人際交往問題佔大多數 父母需要注意交流方式
“有同學在背後說我壞話,氣死我了。”“有一些同學情商很低,說的話太傷自尊,我都說了也不跟我道歉。”“我有點社恐,人多的時候我就說不出來想說的話。”“我每天都要練琴,好累啊,但我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說。”採訪中記者發現,大部分中學生的煩惱集中在人際交往方面。
青少年人際關係困擾產生的原因多來自於社會、家庭、學校和自身。隨著青少年心理、生理日漸成熟,在新的環境中他們迫切地需要適應,需要新的朋友來支持自己理解自己,也需要迫切地與他人溝通、獲取多方面的信息。過度親密的朋友關係也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一定負擔,部分同學表示,由於關係太好,很多時候朋友的話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但也不敢表達出來,怕朋友覺得自己小氣;還有同學因為父母工作繁忙,平時主要關注自己的學習和成績上,忽視了自己的心情狀態,想跟父母傾訴又怕打擾到他們工作,讓他們覺得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而煩悶;在學校裡,因為成績、地域等多方面因素,會形成很多不同的幫派,不同程度上會對一些同學造成劃分,使得自己為難以融入別人的圈子而焦慮;還有同學因為自身的自卑心理,對自己過分低估等也會阻礙了與他人的人際交往。
針對這些問題,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學心理教師圖雅表示,青少年遇到這些問題時候,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更多去關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要和孩子說教,作為中學生來說,很多道理他們已經都懂了,過分說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心理。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一些變化,這種變化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他們迫切需要家長們的認同和肯定。在對很多事情的處理上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態度,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這樣做的動機,不要以為去指責孩子的處理方式不當,這樣會把好不容易和孩子之間建立的溝通窗口關閉。
對於青少年來說,家長更多地是需要傾聽和引導,要建立平等地交流關係,尊重他們的想法。而對於青少年自己來說,正確認識心理問題,遇到問題要學會向朋友、老師、家長求助,相信家長會幫助自己處理好問題,保持陽光的心態,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多與積極的、向上的同伴交流,減少顧慮、增加信心,找到合適的途徑和機會宣洩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