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渤海蘆家園區趙家莊鄭氏家譜(10則)


1、增續修家譜序

辛酉臘月四日,即新曆十一年之元旦,濃居咸陽軍幕,隨同寅團拜歸,因是歸閒暇步於涇渭之上,見二水合流東會於豐,不禁喟然曰:分支別派,截然不紊,是誠水之有源也;涇水北岸樹密如櫛,繁影蔭水,高可參天,是誠木之有本也。斯二者始非遠道旅人,置本源於不問,示我獨自而驚心也,於是惆悵悽然者久矣。遂歸營坐,甫定而遠鴻一聲彩箋墜地,拾而視之,系瑞符鄭君之竹報,內為其續修家譜,命濃作序。濃且惶憶自光緒科停,遂拒絕筆硯,辭別經師,邇來二十餘年矣。又因家計艱難,與人作嫁,秋霜春露,黯然魂銷,向之偶識之者,今已強半如遺蹟。鄭君此命,彼亦明知向夏蟲以語冰,特以意氣相投,不憚葑菲之遙採。然體例猶昧,何敢強作解事乎?即欲作書以謝不敏。因思凌晨出遊,見水木而興嗟,實詞事之先幾也。濃雖自知剪陋,亦不敢以不敏辭。

鄭君節略,自清初居滄縣十三代,其族譜之續修凡三次,至因生賜姓之原委與分別支派之體例已詳於歷修序中,特就鄭君之來書而略陳以管見。夫族中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譜而曰續修,即守先待後、親睦九族之義也,貴傳信也。嘗見鄉邑之間,先代修之,後人不能繼之,以致代遠年湮,譜牒失據,後有作者每多文獻不足之故。又見有好大喜誇者,援引前代偉人,本無搉據,強為牽引,意謂高大其閥閱,殊不知非族者不享天潢反成若敖之鬼矣。鄭君來信言,世代無他跡,不過謹守耕讀兩字。籲!是言也,既是求是,以傳信也。自天子至於庶人,孰有薄視耕讀者?數百年來,雲礽相繼,其書香之綿延已流露於言外,洵可為守先待後之家傳,親睦九族之信史矣。椒衍瓜綿,繩之不墜,雖百世可知也。濃撫心自問,兩鬢成霜,連年奔走,敝族之譜,向經先君續修四十餘年矣,戶繁丁多,生齒日盛,族中現存者凡八世,濃又系屈首指,按戶補續,豈異人士哉。既不能讀書有成,光大門閭,已覺於先代有愧,而又遠水遙山,漂蓬斷梗,於族中之家乘尚不能承先君之志,不惟為祖宗之罪人,先君之之罪人,亦族中罪人也,噫!鄭君乎,濃其赧顏於吾子矣。

民國十一年(1922)舊曆壬戌元旦後十日書

陸軍第二十師正軍醫處書記長 鹽山縣 李蔭濃安西 撰於陝西咸陽軍幕

2、贊續修家譜序

國有史,邑有志,所以載貽於後人所稽考者也,而家譜統系亦猶是也。

鄭氏自清初入關,始居京都,繼遷滄郡,子子孫孫,綿綿繩繩,迄今已數百年矣。以和平處世,以耕讀傳家,慈孝友恭,相繼勿替,鄰里鄉黨無一不以書香門第稱之。鄙人受業於增貢生江泉鄭公之門,與其孫瑞符君硯同磨筆同耕十有餘年,情誼深厚,可謂極矣。近以函邀鄙人與其贊修家譜,以成鄭氏合族之盛舉,即鄙人書遙二酉字識一丁,當此至契深情,是以趨奔於前,盡此義務,非敢雲著作文章以資褒揚,略籍俚句拙詞以伸記載可耳。

是為序

民國十一年(1922)舊曆壬戌元旦後十日

八里屯莊 黃獻廷杏園 撰並書

3、贊續修家譜序

一國之事蹟,非史不能載其詳;一族之源流,非譜不能傳其後。此自然之理也。

我滄郡王御史莊鄭氏,清初入關,卜居三百年,歷傳十餘代,鄉黨鄰里盡皆稱以孝友傳家,詩書繼世焉。鄙人外祖系江泉鄭公,以增貢生家居,課子誨孫,三世皆入邑庠。即鄙人一字之識,亦系外祖公之垂訓也。鄙人津門做客,年節還鄉,適值鄭氏合族續修家譜之盛舉,相邀參贊其事。然以情屬至親,義不容辭,遂得睹前譜所修之支派圖,井井有條,傳萬斯年而勿替,班班可考,為一郡縣之巨家。固不敢形諸紙墨著作精詞,略以籍數句之俚言以為贊成之點綴已耳。

民國十一年(1922)舊曆壬戌元旦後十日

捷地鎮 李義生利田 撰並書

4、錄前譜敘

家之有譜,所以傳累祀而無異也。敦木睦族,惟其在人。因自曾祖以上之三代名諱粗載一總圖,列為篇首,志大本也。繼以曾祖冠首及身暨子侄為次篇,總圖志本宗也。再以曾叔祖冠首為總圖,附載京都一支下,再按圖分載世系第一圖外,每名一頁,名下注明功名、出身、實跡,載生、娶、卒、葬、年、月、壽。每名後稍下分行註明娶配姓氏及生子名次,暨女家姓氏,照此永為定式,易修易注,隨世添補,此序。

大清嘉慶二年(1797)歲次丁巳仲呂月中浣之吉

曾孫 近禮 謹述

5、錄重修家承敘

嘗思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我鄭氏之有宗譜,由來舊矣。始修於乾隆之四十二年丁酉,繼修於嘉慶二年丁巳。以聊宗族,以序昭穆,支派源流有條不紊,迄於今復歷有年所,倘不再為纂輯,何以承先而啟後也。夫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所以重記載也。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所以示不忘也。溯自周宣王封其弟友于畿內,復遂以地為姓,已屬杳不可追,即在瀋陽之譜牒亦僅存什一,於千百尤不勝,代遠年洇之感大約亂離之後,遷地而居者,即為開代始祖,古今類然。我始祖良輔公,自奉天從龍入都,國朝定鼎,蒙賜在屯居住。移滄以來,世荷國恩,先祖著為譜書,序定支派,復於先人官爵、事蹟、忠孝、節義,無不記載詳明。俾為子孫者知所以敦一本親九族之義,則先人之昭示來茲可謂佑啟無窮矣。引自我祖宗以來忠厚傳家,詩書啟後,瓜瓞綿綿延,繩繩繼繼,今者族屬日益繁,子孫日益眾,則繼修譜書之事,吾輩詎得辭其責乎?爰集族人共為纂輯,複分數卷,俾每支各珍藏一函,以便考稽敘次,非敢曰繼先人之志,述先人之事也。於心目之間並冀吾祖宗之功德,永垂於勿替云爾。

大清光緒七年(1881)歲次辛巳孟春仲浣之穀旦

九代孫 蘭芳、蘭皋、蘭坡 謹志

6、錄續修家譜序

國必有史,所以志一代之盛衰;郡必有乘,所以志一邑之人文;家必有譜,所以志一門之傳繼也。吾先祖自瀋陽移滄,宗譜之著蓋已有年,迨其後纂修者屢矣。則支派源流與夫凡例、庭訓以及傳家箴規,罔弗備列於簡端。俾子若孫志讀譜書者,聆先人之格言,知所以法;觀先人之懿行,而知所以守。斯其備復歷於前代而垂訓誡於後裔者洵詳且盡矣。後之人復何敢嘖有煩言哉!然事有其創不可無其因,有所不可無所述,為子孫者縱不克紹先人之萁裘,豈容略後世之記載乎?茲因兵燹之餘,前譜卷帙 漸以盈滿,近日宗族漸以繁盛,欲載之而難以備載,欲書之而難以書。爰於元旦暇餘,上請諸父,旁恭昆弟,下商子侄,共為續修之舉。凡我族人亦莫不踴躍出資,欣然樂從,此事浹 旬間而告竣焉。我誠我鄭氏闔族盛舉也,書既成為述,其巔末而志之。

大清光緒七年(1881)歲次辛巳月建庚寅上元后二日也

十代孫艈珍、秀、崧複述

7、續修家譜再序

家譜者慎用,明宗族之遠近,別支派之源流也。我鄭氏自清初入關,先居京師,繼遷滄郡,傳十二三代,歷三百餘年,家譜纂修已非一次。始修於乾隆二年丁巳,續修於之光緒七年辛巳,迄今又數十年矣。生齒日繁,枝節益多,若不再續清晰,追本溯源,似難考稽,時值元旦節後,餘暇集合族中少長公議再續,合族人等無不樂助資財,助襄盛舉,遂請至親厚友,晝夜繕書而告成焉。庶得一族之昭穆,分別在在可考,雖不敢雲克承先人之志,稍以儘子孫之職耳,譜承而遂志之。

民國十一年(1922)壬戌舊曆元旦後十日

十一代孫恩龍、綍、恆、第謹志

8、續修族譜序

一家一譜,即一家之史也,史以記事,譜以布名。

吾滄州鄭氏自清初入關,始居京都,四世祖邦佐公,繼遷滄州王御史莊,七世祖近信公之胞兄,近禮公又於乾隆年間遷居趙家莊至今已傳十七代,四百餘載。族譜第三次續修於一九二二年,幾十年斷修,為完成家族之使命,吾等責無旁貸,二〇〇〇年欲續修族譜,但又覺條件尚未成熟,故未敢問津,便委託族弟春立(原滄州市第九中學校長)將珍貴老譜抄錄。

今逢盛世國泰民安,已覺是續譜良機。為使祖譜得以繼延傳承,且又無愧於先祖,再生續修之念,遂命族任鄭壯、文傑、鄭謙準備整理資料,自十二代續修銜接老譜。遺憾的是此次續修因時間關係未能和王御史本族統一修輯,族中後賢,若能承前啟後,續修至善,乃是我等之風願也。

十三世後裔春峰、春洪、謹志

二〇一四年 夏

9、續修族譜序

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譜團結擴充到民族團結,這是中國人獨有的傳統觀念,當加以利用--孫中山語。水有源而支流千條,木有本而枝繁葉茂,國有史記,家有譜載。本支族譜始修於一七七七年,又於一七九七年、一八八一年、一九二二年幾次續修,最後一次續修至今已近百年,為承先賢之志填補近百年家族史空白,由春峰公、春洪公倡議並召集族侄商討續修族譜一事,族人無不拍手稱快,吾等受命後不敢崽慢,即著手整理資料,為續修做好充分準備,歷經月餘,終使譜書付梓以告慰先祖。

因代遠年湮,大部分古譜為能完整地保存於世,又因歷史資料的匱乏,雖多次電話聯繫瀋陽附近鄭氏宗親和查閱《關東鄭氏志》也未能找到本支在瀋陽的出處,實為遺憾。王御史村已於一九〇九年冬月拆遷並建成《御宇國際城》小區,趙家莊即小趙莊東村也於二〇一〇年冬月拆遷並建成《百合世嘉》小區,現族人大都分別居住於此,故記之。

奉天遷滄四百載

孝友傳家十七代

續譜記史傳未來

族人永記是一脈

拙詞幾句疊床架屋是為序也

十四世後裔 鄭壯 文傑 鄭謙 沐手謹序

二〇一四年夏

10、家譜序

滄州趙家莊鄭氏宗親鄭壯與我相識有幾年時間,開始於電話上交談鄭氏家譜的事。起因是我在博客發表一篇《滄州鄭氏略述》的文章,該文由市文化局幹部穆國聯著《滄州名門望族與文化世家》一書所收錄。此後我們經常交流滄州各地鄭氏家族的信息,非常巧合的是,我的先祖中有位名諱、科第、官職與鄭壯家族中的一位先世的簡歷一樣,並且在清乾隆《滄州志》和民國《滄州志》中均有記載。惜的是歷史資料匱乏,至今無法考證是巧合還是另有原因。但無論是何種情況,都是鄭氏家族的驕傲,是後世子孫學習的楷模。

喜聞鄭壯主修的《滄州趙家莊鄭氏家譜》修續工作已告竣,鄭壯宗親來電囑我作序,遂欣然執筆。據是譜載,始遷祖良輔公自奉天(今瀋陽)從龍入都,國朝(清朝)定鼎後,四世祖邦佐公居蘆家園鋪王御史莊,至今已四百多年矣。人才輩出,人丁興旺,其間四次修續族譜,後裔散居於京、津、滄等地。

邦佐公支系,原世籍為鑲紅旗漢軍三甲喇孫繼祖·佐領下,至九世祖始入民籍,先賢其科第,功名俱載家譜矣。

從鄭國封地起,至今我鄭氏已走過二千八百多個春秋,秉承祖德,詩書傳家,讀修家譜一直是鄭氏族人的光榮傳統,每部鄭氏家譜都記載先世的業績,天下鄭氏一家親。惟望鄭氏宗親,團結一致,傳承家族的優秀文化,為家族、民族,國家貢獻自己的智慧。

因修輯告成,謹識數言。竊願書香紹百代,長留帶草之香;合奏榮陽堂,永敘竹林之樂。是為序。

黃驊市梁口村鄭氏十七世宗親

市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 鄭樹彬 敬撰

二〇一四年夏月 於黃驊家中

(鄭壯 提供 蘇家庚 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