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惠濟區老鴉陳的傳說

鄭州惠濟區曾經有一個最大的城中村名叫做老鴉陳。老鴉陳歷史悠久,有1800多年的歷史。該村之所以經久不衰,在於位臨汴河、蒗蕩渠、通濟渠,是古今糧運的交通水上要道。自古來往船隻,絡繹不絕,十分繁榮。

早在東漢末年,“老鴉陳”就已經興旺發達了。當然那時候不叫“老鴉陳”。當時朝廷腐敗,宦官當政,酷吏橫行,災害連年,瘟疫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死亡無數。各地農民奮起反抗,加入起義軍,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爆發了。由於“老鴉陳”鄰水,地面寬闊,適合駐軍。張角張梁捷足先登,佔領“老鴉陳”,築成軍屯。兄弟二人擺好陣勢,抗擊前來交戰的曹操。曹操有勇有謀,能征善戰,燒燬了軍屯,黃巾軍雖然勇敢善戰,但畢竟沒有名將指揮作戰,大兵一到,群龍無首,亂做一團,張角張梁看到來敵強悍,無心交戰,丟盔卸甲,敗走逃亡。張角張梁兄弟三人,還有老二,名叫張寶。揭竿起義後,張角號稱“天公”,張寶號稱“地公”,張梁號稱“人公”。弟兄二人屯兵在此,造飯熬粥,賑災疾苦百姓。為了吃口飽飯,附近鄉民紛紛投入起義軍隊伍。大概是思念張寶,兩人給軍屯起名叫做“黃巾寶屯”。

元朝末年的時候,老鴉陳仍然不叫“老鴉陳”,叫什麼名字不可考證。上世紀60年代出土了一個磚拱古墓。說來也有意思,名字居然也佔了一個“黃”字。當然這個“黃”和黃巾軍的“黃”沒有一點關係,因為墓室主人是個達官。村裡人都叫他“黃守備”,估計那時村子應該叫“黃村”。

到了明朝初年,官府實行大移民,山西有戶陳姓人家,拖家帶口,來到鄭州。陳姓人家看這裡地勢鄰水,位置優越,找人占卜,發現是風水寶地,定居下來。由於臨著水道,為了防止河水沖刷,泥土流失,陳姓人家在村裡村外,廣值樹木。多年以後,綠樹成蔭,吸引來了不少的烏鴉。鄉人經過村子,老遠就聽到樹林烏鴉叫聲連天。經過打聽,才知居住著陳姓人家。那時村名概念模糊。老鴉陳“烏鴉”和“陳姓”抓住深入人心,從此叫響。

老鴉陳村裡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和烏鴉有關,說的是西漢末年王莽攆劉秀,劉秀騎馬逃往,經過“老鴉陳”,眼看追兵已到,無處可躲,就扒開一堆馬生菜,躺在下面。王莽帶領人馬趕到,發現可疑,卻沒有找到劉秀。偏偏林中樹上有幾隻烏鴉,大叫不止,讓人覺得十分晦氣。烏鴉差點出賣劉秀成功。馬生菜密不透風,把劉秀遮得嚴嚴實實。王莽找不到人,只有匆忙往前趕。劉秀脫險以後,十分感謝馬生菜,卻對烏鴉生厭。

清朝咸豐年間,老鴉陳村裡出現了一位英雄,名叫張大鱉。張大鱉喪父,和老孃一起相依為命。張大鱉崇拜英雄,特別喜歡聽村中老人講述是黃巾起義。咸豐年間,他和王景仁在密縣起事,攻入縣城,殺富濟貧,開倉放糧,起義隊伍迅速擴大。接下來起義軍攻入禹縣和滎陽,直逼鄭州。知縣黃貝三負隅頑抗,全城死守。張大鱉所率人眾,多是密縣人,天成日久,人心思歸,逃跑無數。張大鱉阻止不了,只得帶領所剩人等退守老鴉陳。張大鱉思念寡母老孃,深夜回家,卻遭到敵人告密。告密之人陳廷俊,鄭州南關人。黃貝三得到消息,立刻吩咐手下毛殿試和宋奇峰帶領人馬前往圍剿。首領王景仁又叫王和尚,北郊東崗人,曾在祥雲寺學習武藝,他得到消息,及時逃跑往河北,自此沒了消息。由於軍中沒有了主帥,起義軍無心抵抗,一鬨而散,剩下張大鱉孤軍奮戰,由於兵力懸殊,起義軍死傷殆盡,戰到最後,張大鱉剩下獨自一人,他被敵將活捉擒拿,老鴉陳村陷入層層包圍,官軍痛下殺手,大肆屠戮。張大鱉被官兵押往鄭州縣城。為了震懾百姓,被釘死在北城門外城牆之上。解放以前,老鴉陳人提起張大鱉,一直以來,是一個沉痛的歷史,很多人對此諱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