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獨立中年人,點擊右上方“關注”,為你分享【投資見解】與【收益記錄參考】。

“人生髮財靠週期”是投資界“聖經”一般的準則,但週期一般時間都很長,如康波週期長度更是高達五六十年,不是普通人等得起和等得到的。但豬週期卻是一種週期性強,時間短、波動大的優質週期,蘊藏著巨大的機會,適合普通人,值得深入的研究。
第一個問題,豬週期是中國特有的嗎?
可以明確回答:不是。美國也有豬週期。豬週期(hog cycle),也可以叫做pork cycle,是一種經濟現象,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週期性供應和價格波動怪圈。該詞1925年最早出現在美國。這就說明美國很久以前就有豬週期。那麼為什麼很少聽到關於國外豬週期的新聞呢?
請不要事事都陰謀論,說是我國封鎖消息,愚弄民眾之類的話。如果遇事都是這種思維的話,就會離財富越來越遠。
首先和豬肉的消費結構有關。中國是豬肉的絕對消費大國。2021年全球豬肉產量1.01億,其中中國就生產了0.53億噸,是全球產量的一半。也就是說外國人本來就不怎麼吃豬肉,豬週期自然對他們根本就不算是個問題。畢竟你很難想象一個伊斯蘭教徒或是猶太教徒組成的國家,會關心豬週期的問題。
其次和豬肉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有關。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是有豬週期的,只是他們早已實現了豬肉的大型集約化生產和銷售,豬週期因此被弱化和拉長了,所以不再成為一個需要單獨拿出來討論的社會性問題。
這就會讓我們產生一個錯覺,我國的豬週期就是因為零散農戶化養殖造成的,其實事實剛好相反,農戶散養時代我國根本就沒有豬週期問題。在2002年以前,我國養豬主要是農戶化零散養殖,可那時候我國的肉價非常穩定,基本和通化膨脹的速度成本比。詳見下表,真正的強波動是從2003年開始的。

1995年至2014年我國豬肉價格
正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經濟出現了大騰飛,這對豬肉的價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影響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國人越來越富有,豬肉的消費能力大幅增長;其次是城市化進程加快,散養豬的農戶越來越少,豬肉的養殖開始專業化、規模化。生豬養殖的成本降低了,豬肉的養殖規模提升了,但是壞處也隨之而來,豬瘟變得不可控起來。
在農戶養豬的年代,豬被高度散養,即便有什麼瘟疫,也很難大規模擴散。而養豬的主力變為養殖場之後就不一樣了,瘟疫一旦出現,極易大規模傳播,以養豬為生的養殖場也不能像農民那樣說不養就不養。所以,從肉豬養殖開始規模化、集中化之後,我國就出現了所謂的“豬週期”。我國強波動的豬週期並不是散戶過多引起的,而是散戶過少而規模化養殖又沒有達到現代化管理水平造成的,是一個階段性的產物。在這一段時間內,我國的“豬週期”,本質上是豬瘟的週期。
基於以上分析,豬週期就不再顯得那麼不可預測和不可琢磨。而我們也能通過順應週期,獲得超額的財富。至於為什麼說我國的“豬週期”本質上是豬瘟週期,我們下節再談,歡迎持續關注。拜了個拜!
自我介紹:
獨立中年人:一個獨立思考的中年胖子,理性分析獲取投資收益。已連續四年投資收益12%+,專注於增加“睡後收入”。投資路上“打怪升級”,小步快跑奔向“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