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健康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也是復旦人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日前,由復旦大學校友會光華生命健康分會主辦的第二屆光華論壇在上海舉行,聚焦“生命健康,科創先行”主題,邀請學術及業界的傑出代表,開展高端交流與對話,推動生命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實現跨學科、跨領域、跨背景的資源整合與賦能。
以《新一代抗CML藥物奧雷巴替尼的研發》為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暨南大學教授、復旦大學2001屆化學系博士校友丁克,從原創分子的設計、結構進化、蛋白結合模式、化學合成、生物活性、體內藥效、臨床數據、獲批上市到藥物的進階研究等方面,介紹了用於治療慢性粒性白血病(CML)耐藥性的新藥奧雷巴替尼研發的自主創新之路。團隊從臨床需求出發,自2007年以來,十三年科研攻關,最終在2021年11月25日成為中國首個、全球第二個獲批上市的三代BCR-ABL抑制劑,並被評為2022年“十大新藥”。
以《新冠流行、藥物與科學救治前景》為題,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復旦大學臨床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張文宏結合最新數據和研究成果介紹了新冠疫情目前的形勢與藥物研發情況,並針對性地給出應對第一波衝擊的優化防控應對方案。
疫情進入新階段,國內是否會產生新的病毒變異?張文宏告訴大家,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持續進行病毒監測。目前看來,現有的病毒仍是前期在其他國家流行的亞型。新冠病毒的變異規律仍遵從抗原漂移造成的季節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特徵,暫時未出現因基因重配導致的大變異。
如何進行開放後疫情高峰期第一波管理,這既涉及科學與藥物,更關乎醫院系統與國家醫療資源的調配。以新加坡、中國臺灣為例,他表示,未來要持續關注免疫逃逸帶來的挑戰,要堅定不移保護脆弱人群。因此,他建議在流行高峰時期還是要做好各種NPI(非藥物干預)方案,壓低第一波疫情的曲線;要做好藥物、疫苗等醫療資源的儲備,儘快提升60歲以上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種率;建立三級分級診療體系;滿足非新冠患者的常規醫療需求。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