罡(gāng)楊鎮,隸屬於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鎮內有天罡路、罡門村等地名,為什麼都與“罡”有關呢?這與岳飛抗金的一段歷史故事有關。

泰州市海陵區史志辦王順國告訴記者,這裡原來的名字叫“江門”。距今大約5000-6000年,長江從江都入海,在江水衝擊與海潮的共同作用之下,江都以東逐漸形成一片大沙洲;而在大沙洲西北郊10多里處一段夾江入海口,江水和海水交會,扼守江海門戶,淤積了一方高垛,故稱“江門”。而“江門”東南的喇叭口裡也形成了部分傍海高地或者海中沙洲。後來,由於江水、淮水、海水以及黃河水的合力作用,海岸線逐漸東移,“江門”也逐漸遠離長江和大海。
“江門”,最早見之於文字記載的是《崇禎·泰州志》之《陳太僕下河水利圖》,標註了港口西南為“江門”。

據王順國介紹,這裡一直流傳著岳飛抗金的故事。南宋初年,金兵大規模進犯淮、揚一帶,企圖圍攻泰州,進而進攻江南,奪取臨安。高宗任命岳飛率軍即刻過江援楚(州)保泰,岳飛在江門設下“天罡陣”大敗金兵。
據瞭解,“罡”,是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稱高空的風為罡風,後用來指強烈的風。宋代劉克莊有詩“罡風誤送到蓬萊,昔種琪花今已開。”香港歌曲《萬水千山總是情》有詞“未怕罡風吹散了熱愛,萬水千山總是情。”
清道光年間,人們根據這一傳說改“江門”為“罡門”,岳家軍當年行軍之路,起名為“天罡路”。《道光泰州志》之《疆域》篇中首次記載了“罡門”,一直沿用至今。
1916年,泰縣在港口市的西南角增設楊家莊鄉。1946年,罡楊鄉成立,其名取自罡門、楊莊的首字。2000年,罡楊鄉被撤銷,罡楊鎮正式設立。
2021年11月,《罡楊鎮志》正式出版,為泰州市海陵區首部鄉鎮志。《罡楊鎮志》共33萬字,設鎮情概覽、村鎮建設、經濟發展、機械製造業、物產美食、文明新風、傳統文化、鄉愁記憶、風土人情、人物等10個篇目,突出機械製造業、鄉愁記憶等特色。2022年11月,《罡門村志》正式出版,客觀真實地記述了罡門村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現狀,突出展示了罡門村水美鄉村建設、花卉產業發展、傳統村落文化等特色亮點。現在的罡門村有原來的罡西村、罡東村、罡南村、罡中村合併而成。

因為天罡即北斗星,罡楊鎮又被稱為“北斗升起的地方”。
據王順國介紹,罡楊鎮與揚州市江都區僅僅一河之隔,民間文藝交流較為密切,揚劇對境域群眾影響較深,其唱腔、風格和特色也有揚州風味。京劇、淮劇在罡楊鎮也有一定影響,每逢重要節日,民間文藝愛好者都能獻上舞龍燈、蕩花船、唱鳳凰等傳統文化節目,表達罡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竹器篾編工藝是罡楊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老篾匠師傅徐玉臺,於1937年從泰東鄉軍埔村帶著名師真傳的竹篾手藝到罡門村定居,以編制篾器生意維持生計,並帶徒將技藝傳於宮、周兩家子弟,因技藝精湛,所編制的篾器物品精巧絕倫,樣式新穎,深受周邊群眾的青睞。2010年8月,罡門村竹篾匠周國山註冊開辦“海陵區泰罡竹製品經營部”,專司竹器篾編,編制的竹製品有10多種。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僕
圖片由王順國提供
“尋跡江蘇老地名”專欄由新華日報和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聯辦,在《人文週刊·文脈》版、“方誌江蘇”微信公眾號、交匯點文藝頻道、“紫金文藝頭條”微信公眾號推出,邀您撰文探索江蘇各地的地名文化,共同講述地名背後的蘊藏的江蘇故事(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