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大禹九鼎”這樣的傳說嗎?

2017 年,河南發現了一座超級大墓。

而最新研究顯示,該墓竟與「九鼎」的下落,密切相關。

據《史記》記載: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所以歷代王朝,都將九鼎視為王權的最高象徵。

但遺憾的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九鼎卻不慎遺失,直到今天仍是下落不明。

九鼎示意圖

原本這個千古之謎還會繼續延續下去,然而世事有時就是這麼出人意料。

2017 年偶然發現的一座大型古墓,竟讓九鼎下落之謎再次浮現在世人眼前……

這座新發現的大墓,處處都透著不尋常。

同時它的名字也非常奇特,叫作「不見冢」!

大墓出世

2017 年初夏的一天深夜,河南南陽市石橋鎮夏莊村的野外,突然傳來一聲巨響。

附近村民家的窗戶,被震得「嘩嘩」作響。

村民中很多人都被這聲巨響驚醒,個個驚疑不定,不知發生了什麼事。

直到次日一早幾個村民下田鋤地,才弄清了昨晚巨響的來由——村民們在田裡,發現了好幾處盜洞。

有人盜墓!

村裡立刻將此信息上報了當地的石橋鎮派出所。

警方當即趕到事發地,經現場勘查,證實昨晚巨響確係盜墓賊炸墓發出。

不過慶幸的是,盜洞還沒有打到墓底,這表明珍貴的文物很可能還未被盜。

當時發現的盜洞

不過即使是這樣,古墓的狀態還是令人擔憂。

警方隨即拉起了警戒線,並在現場安裝攝像頭,對古墓加以保護。

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以及南陽市文物局,對這座突然出現的古墓非常重視。

立即委託了 2 名專家,對該墓進行初步探查,準備摸一摸古墓的情況。

兩名專家,均來自國內研究機構「中國先秦史學會」。

兩人接到委託後,當即前往夏莊村進行實地調研。

不見冢

趕到地頭後,兩位專家在盜洞附近進行了仔細勘查。

他們發現盜墓賊從地下帶出的土中,混有大量細小的碳粒。

二位專家本就是經驗豐富之輩,立即聯想到了考古學上一種著名的墓葬形式——積炭墓。

所謂積炭墓,是指墓主為了防潮,在墓室內填充大量木炭而形成的一種墓葬形制。

目前發現的積炭墓,最早可達西周晚期。

這個發現讓兩位專家欣喜異常,當即將收集到的多組碳粒樣本送往中科大進行碳 14 鑑定。

最終測定結果表明,該墓距今已有 2000 多年曆史,屬戰國中早期墓葬。



雲南發現的一座積炭墓,黑色部分即墓室中填充的木炭

在戰國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有能力使用積炭墓的大多為上層貴族階級。

很顯然,夏莊村裡的這座古墓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但令人奇怪的是,像這種貴族大墓,通常上方會有巨大的封土堆存在。

然而現場卻是一望無際的平坦農田,它的封土堆究竟去哪了呢?

或者說,這座大墓一開始就沒有封土?

懷著這個疑問,兩位專家進入村裡走訪,希望能從村民處打聽到一些情況。

而正是這次走訪,讓他們找到了關於此墓的重要線索。

據夏莊村村民反映,大約半個世紀以前,古墓的上方並非是現在這樣的農田,而是確實有個巨大的土堆存在。

村民們描述,那個土堆高約 20 多米,共分 3 層,頂部建有廟宇,中間有條道從堆下直通堆頂。

在上世紀 70 年代時,這處土堆都還存在。

後來夏莊村人口日增,便有人家從堆上取土建房。

再後來更是家家戶戶,都去挖土。

久而久之,這土堆竟是被挖得一乾二淨,成了今日這般平坦的模樣。

專家根據村民所述繪製出的封土堆草圖

兩位專家聽完村民所言,心中很是惋惜。

不過村民接下來提供的另一個消息,卻又讓二人興奮起來。

村民們表示,雖然土堆已經不復存在,但土堆頂上的那座古廟卻在後來被人重建。

專家一聽這消息,喜不自勝,當即趕往村民口中的小廟。

廟裡,現在還有位廟祝。

據他講,小廟是 1996 年重建的,如今廟裡還保存著當年堆頂上殘留的一塊石碑。

有碑?

這個消息讓兩位專家大喜過望,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了石碑所在處。

經二人對殘存碑文的辨認,此碑立於清道光時期,內容為某文士的一篇小文。

這些倒也罷了,關鍵是,碑文上特別提到了這處封土堆的名字。

這個名字不但證實了土堆下是一座大型陵寢,而且名字本身也透著一種說不出的古怪——不見冢!

石碑上所刻的「不見冢」墓名

不見也要見——大墓發掘

「不見冢(見通現)」這三個字裡到底蘊含著什麼深意,至今仍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但如果只從文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倒是可以理解為「不能出現的墓」或者「不願被別人看見的墓」這兩種含義。

有意思吧,但我要告訴你,更有意思的還在後邊。

按理說此類有名有姓的大墓,史料上都會有所記載,墓主也通常是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比如一說起乾陵,都知道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

又比如南京明孝陵,一提起都知道是朱元璋的埋骨之所。

但這個「不見冢」卻是詭異的很,專家們翻遍了史料,也沒找到它的墓主是誰。

唯有 1994 年的《河南文史資料》中提到,1927 年 2 月 17 日,在不見冢的位置曾出土過一口古編鐘。

經摸排調查,專家們驚喜地發現,這口青銅編鐘居然就保存在南陽市博物館。

據瞭解,此編鐘出土後一直在當地流傳,1975 年南陽市博物館向社會徵集文物,這口編鐘就是在那時被捐獻到了館內。

1927 年出土的那口編鐘

編鐘這個具體實物的存在,無疑再一次證明了「不見冢」的高規格,而「不見冢」墓主能擁有編鐘這等重要禮器隨葬,其身份定然是非同小可!

2019 年 3 月,為配合西氣東輸工程,南陽市有關方面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展開對「不見冢」的考古勘探工作。

在考察之初,考古人員心裡便有了心理準備,知道這是一個罕見的大墓。

但在初步勘查完成後,「不見冢」顯露出的龐大規模仍是讓專家們大吃一驚。

經測量,此墓為甲字型豎穴土坑墓,其總長約 66 米。

其中僅地宮就長 40 米、寬 38 米,面積比 3 個標準籃球場加起來還要大。

除此之外,考古隊還在大墓周圍發現了數十座同時期的陪葬墓。

同時,又於該墓西側約 20 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長達 75 米、寬近 10 米的巨大車馬坑。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不見冢」的墓主身份極為驚人,他究竟會是歷史上的哪個著名人物呢?

「不見冢」陵區航拍,陪葬墓數量眾多,規模宏大

問題的答案顯然只能通過考古發掘來揭開。

但大墓的發掘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從 2019 年開始,「不見冢」的發掘工作就一直在持續進行。

2021 年,「不見冢」裡終於有了第一個重大發現!

「不見冢」的墓主究竟是誰?

考古隊挖出的是一架馬車,只不過這架馬車與其他馬車不太一樣,它一共配置了 6 匹駿馬。

「不見冢」裡出土的正是著名的「天子駕六」。

而且這個「天子駕六」的規格,與 2002 年洛陽出土的「天子駕六」幾乎完全一樣,其車衡都是 4.5 米。

這個發現可以說是極其驚人的。

早在初步探明「不見冢」規模的時候,就有眾多考古學家懷疑它是一座天子規格的帝陵。

只是當時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明。

如今「天子駕六」的出土證實了這一猜測,「不見冢」很可能是一座東周時期的帝陵級墓葬!

「不見冢」車馬坑

「天子駕六」的出土意義不可謂不重大,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眾所周知東周王朝的首都在洛陽,所以歷代周天子駕崩後大多葬在洛陽附近,而南陽與洛陽僅直線距離就有 200 多公里。

為什麼會在南陽,也出現了一個疑似「周天子墓」呢?

目前歷史學界,包括考古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

這很可能,與先秦史上,一起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有關......

公元前 520 年,東周第 12 任天子周景王駕崩,王位空懸,於是東周王朝立刻陷入了諸子爭位的情形。

當時周景王諸王子裡有能力爭奪王位的共有 2 人。

一是周景王庶長子姬朝,又稱王子朝。

其人在周王朝根深蒂固,極有勢力。

二是周景王嫡長子姬猛。

其人大義名分在手,頗受國人擁戴。

兩人經一番龍爭虎鬥後,最終姬猛在國人的支持下繼位,史稱「周悼王」。

按理說王位歸屬已定,爭位這事就該劃上句號了。

不過王子朝並不甘心失敗。

周悼王登基不久,王子朝就發動政變奪取了洛陽。

不見冢陪葬墓中出土的彩繪陶俑,展現了東周時期人物的服飾裝扮

在政變過程中,原本擁護周悼王的貴族紛紛出逃。

周悼王,被趕來支援的晉國大軍救下。

不過悼王被救後也沒活多久,幾個月後病死。

此時王子朝,已自立為天子。

晉軍不服,旋即發動猛烈攻擊。

接下來雙方展開大戰。

5 年後,王子朝一方戰敗。

於是王子朝,將周朝八百年來積蓄的典籍席捲一空,率眾南逃投奔楚國,史稱「王子朝奔楚」。

「王子朝奔楚」是中國先秦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目前普遍認為,正是因王子朝奔楚,其攜帶的周室典籍從此流散於天下,間接促成了後來諸子百家的興起。

同時也是因為王子朝敗於晉軍之手,自此周王朝權威一落千丈,諸侯國的力量全面興起,不久後就進入了戰國時代。

不見冢中出土的青銅矛,兩側帶有血槽,直到今天仍鋒利無比

再有,王子朝奔楚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關鍵性事件。

目前難以查究的周室典籍下落問題、老子辭周隱退、《山海經》作者之謎,都隱藏在這一歷史事件之中。

若能搞清楚王子朝奔楚的實際情況,這些謎題都能得到進一步的解釋,甚至徹底揭開真相。

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史料缺失,王子朝的最終下落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目前觀點認為,王子朝及其殘部當時很可能南逃到了今南陽一帶,而今日恰好也在南陽發現了「不見冢」這個天子級別的大墓。

二者如此巧合,讓人不得不懷疑「不見冢」就是王子朝的陵寢。

事實上「不見冢」被發現後,在史學界、考古界內部引發了極大的轟動。

無數人都在等一個答案,等待「不見冢」裡考古實證的出現。

不見冢陪葬墓中出土的青銅弩機,此物在周朝算是最先進的武器

以上情況就是「不見冢」牽扯到的宏大歷史背景。

瞭解了這個背景,接下來要講述的九鼎下落一事,才能更加理解得明白。

王子朝與九鼎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 2 次提到九鼎下落,分列如下: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史記·封禪書》: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這兩段記載看起來沒毛病。

但我得告訴你,這兩段記載是完全矛盾的。

第一段中講秦昭襄王五十二年時秦國掠走了九鼎,此時為公元前 255 年。

但第二段中又講九鼎不見了,時間為「宋之社亡」,這時為公元前 286 年。

兩段話講了九鼎的兩個結局,而且時間還不一樣,這隻能證明一點——

太史公對九鼎的下落,也不清楚。

所以乾脆把自己得到的信息都寫上去。

具體什麼情況,留給後人自行判斷。

此外,司馬遷在講到秦始皇時,又提到過一次九鼎:

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這段記載就是著名的「泗水撈鼎」典故。

講秦始皇經過彭城(今徐州)時,曾派人到「泗水」打撈過九鼎。

換言之,在秦始皇之前九鼎就已經沉沒在了「泗水」河裡。

司馬遷

綜合《史記》中這 3 次提到九鼎下落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周德衰……鼎乃淪沒」與秦始皇打撈九鼎一事存在明顯的因果關係。

所以兩條記載相比,「周德衰……鼎乃淪沒」這條記載比另一條「秦掠九鼎」更為可信些。

但可惜的是,司馬遷只說了「鼎乃淪沒」這個結果,至於九鼎是如何「淪沒」的,卻是隻字未提。

後來歷代史學家經過對先秦史的梳理,認為九鼎很可能在東周末期時就已丟失,如果是這樣,那麼這一時期裡的「王子朝奔楚」事件很可能就是導致九鼎丟失的直接原因。

九鼎,自古以來就代表著「天命正統」,王子朝是個篡位之人,可以想象他對「正統名分」的在意程度,所以他逃亡時極有可能將九鼎一塊帶走。要知道此人連典籍都能席捲一空,比典籍更為重要的九鼎顯然更不會放過。

而好巧不巧的是,就在不見冢所在的南陽市,當地恰好也有一條小河叫「泗水河」。

此「泗水河」是否就是史書上記載沉鼎的「泗水」呢?

由於沒有確切的證據,現在還不敢肯定,專家們也只能是高度懷疑。

此外,《史記》中還記載了一起歷史事件,由於這起事件也可能涉及九鼎,因此需要辨析清楚,否則王子朝奔楚帶走九鼎一事就仍需思量。

武王舉鼎事件辨析

這件事不少人都知道。

公元前 307 年,秦武王贏蕩入周,在洛陽與人比賽舉鼎,結果氣力不支,把自己砸死了,這就是著名的贏蕩「舉鼎絕臏」事件。

《史記.秦本紀》原文:

(秦武王)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

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

那麼贏蕩舉的究竟是否九鼎呢?

遺憾的是,太史公本人對此關鍵點也是語焉不詳,如前所述,《史記》中只有含混的一句「王與孟說舉鼎,絕臏」,至於贏蕩舉的什麼鼎,從頭到尾就沒說明。

如此關鍵細節,司馬遷身為史家,斷然不可能忽略,那他為何不講?

唯一的答案,只能說太史公也不清楚。

所以贏蕩所舉之鼎究竟是否九鼎仍是個未知數。

分析至此,難道我們就真的不知道贏蕩舉的什麼鼎了嗎?

這倒也未必,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其實是可以得出一些結論的。

據史料所述,贏蕩此次舉鼎是與一名叫孟說之人比賽,這實在是一件很奇特的事。

贏蕩身為秦王,據地千里,撫民百萬,乃當時最頂尖的幾大諸侯之一,但就是這麼一個君王級別的人物,他居然跑去和人比力氣,這是吃得太飽撐的嗎?

贏蕩這個做法,如果換在今天來看,等於是白宮向全世界通告,說拜登要參加奧運會舉重比賽,若真有此事,我相信很多人能笑得背過氣去。

但就是這麼一件無論怎麼看都搞笑無比的事,贏蕩不但真去做了,而且還被當場砸成重傷,沒多久就一命嗚呼。

因為此事,秦武王在歷史上評價不算高,甚至有不少人將其當作二貨看待,這個看法應該說是有失偏頗的。

實際上贏蕩這個人,不但一點都不二,而且從其所作所為看,稱之為世之梟雄也不為過。

如《史記》所述,贏蕩此次洛陽之行,乃是攻破宜陽,斬首六萬後,方才得以帶兵入周,而在此次大戰前,秦武王就曾對當時的秦左丞相甘茂講:

寡人慾容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所以武王此次進兵,實有掌控周室,「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

從這個角度看,秦武王洛陽舉鼎一事便有了另一層含義。

鼎者,國之重器也,自古以來就是最高王權的象徵,所以武王舉鼎,哪裡是要和人比賽,他真正的目的,是要以西秦君主之身份,試試鼎之輕重,忖量一下秦國是否能為天下共主!

當然,這次舉鼎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武王被大鼎砸死。

這個結局怎麼說呢,非常有戲劇性,但也暗合了當時的形勢——那時的秦國國力,確實還無法承擔九鼎之重,換言之,秦武王時代的秦國,還沒有統一中國的能力。

因此秦武王舉鼎,並非是他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著深刻的政治含義的。

接下來我們繼續推演,既然武王此舉有「問鼎之輕重」的意味在內,那麼他所舉之鼎很可能就不會是一般的青銅鼎,而有極大的可能是九鼎,畢竟九鼎,才能代表周天子的權力。

如此問題就來了,若贏蕩在前 307 年舉的是九鼎,那前 516 年王子朝奔楚時帶走的又是什麼呢?

兩種解釋:

第一:王子朝只帶走了九鼎的一部分,剩餘的鼎仍保存在周王室裡。

第二:王子朝確曾將九鼎全部帶走,武王所舉之鼎為周王室後來重新鑄造的新鼎。

無論哪一個解釋,都與王子朝帶走九鼎不矛盾。

這樣一來,整件事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不見冢究竟是否王子朝墓?

若是,那麼南陽那條泗水河就非常有價值了!

不見冢究竟是否王子朝陵寢?

截至目前,不見冢墓主身份在史學界尚有一些爭議,不過包括先秦史學會在內的主流觀點認為,不見冢就是王子朝墓。

學者們的判斷,主要來自兩點原因。

第一:地理位置高度符合。

目前傳世的史料上雖然找不到「不見冢」這個墓名,不過王子朝墓的地址卻是有明確記載的。

《史記·晁錯列傳·索引》:朝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謂子朝之後也。

《皇覽》:王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chao)氏自謂子朝之後也。

除了這兩條,其餘類似的還有不少,此處就不一一節錄了。

從上述史料看,王子朝墓的具體位置是在南陽西鄂縣,西鄂縣為古縣名。而考古調查顯示,這個西鄂縣,其治所位置恰好就在發現不見冢的石橋鎮附近——在石橋鎮的西南方向,考古隊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此城呈正方形,邊長約 300 米,城內有房基、古井等設施,有大量瓦片殘存。結合史料上對西鄂縣方位的記載,基本可以確認該遺址就是歷史上的西鄂故城。

第二:不見冢的規模、規制,均與王子朝身份相符。

王子朝雖最終兵敗逃亡,但他畢竟是當過幾年周天子的,不見冢規模宏大,陪葬墓眾多,車馬坑內也陪葬有符合周制的「天子架六」,這些情況與王子朝曾為周天子的身份具有明顯的對應關係。

因以上兩點,所以大多數學者認為不見冢就是王子朝墓。

當然,除了正方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不見冢的墓主需要商榷,這些反方學者也給出了合適的理由。

從 2019 年開始,不見冢陵區就展開了搶救性發掘,截止目前,發掘工作已持續了 3 年,不見冢主墓也已發掘大半。

反方學者所給出的證據,其實就出在這座已經挖開的主墓裡。

下圖是不見冢主墓揭頂後的景象。



不見冢

各位請看,上圖那個上寬下窄,四壁有大量臺階的墓坑是不是很有特色?

非常遺憾地告訴您,這種甲字形的、口大底小的豎穴土坑墓,並不是東周王陵的形制,而是標準的楚國高等貴族墓制。

下面這張圖是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的景象,兩張圖一對比,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不見冢主墓是一座典型的楚制大墓!

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

所以反方專家認為,不見冢並非王子朝墓,而是春秋時期楚國某位封君的墓葬。

應該說,反方學者們給出的理由同樣足夠強大,如此一來,不見冢墓主的身份更加撲朔迷離,那麼它到底是不是王子朝墓呢?

坦白說,如此重大問題我無法妄下論斷,不過《漢書》中倒是有一條記載,或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漢書.五行志》:……時周景王老,劉子、單子事王子猛,尹氏、召伯、毛伯事王子鼂。子鼂,楚之後也。

上文中的「王子鼂」,即王子朝,「鼂」字通「晁」。

這條記載極為重要,因為它指出了關鍵性的一點——王子朝是「楚之後也」,即王子朝本人有一半楚國血統!

如此一來,王子朝兵敗之後為何會逃往楚國就有了合理解釋,因為王子朝的母親是一名楚國貴族。

所以不見冢大墓有一部分是楚制也就說得通了,因為王子朝本人身兼周人和楚人兩邊血統,他的墓既有周制的「天子架六」,又是楚墓的甲字形豎穴土坑形制,特別符合他周楚後人的身份,可謂是兩邊的葬俗他都沒拉下。

因此,不見冢為王子朝墓的可能性較大一些。

當然,如果不見冢裡最終能出土實物證據,證實墓主確為王子朝,那這一切爭議都將煙消雲散。

到目前為止,「不見冢」仍在持續發掘之中,先期發掘的周邊陪葬墓中出土了大批量的青銅兵器,其中甚至不乏弩機這種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在東周時期,這些精良的武器可以說只有最精銳的部隊才有資格裝備,這一點也與王子朝當過一段時間天子的身份相符。

再有,南陽那條小小的泗水河,是不是也應該調查甚至去試著打撈一下?

要知道秦始皇都曾泗水撈鼎,可見他當時以舉國之力收集到的情報,表明九鼎就在泗水。

無論怎樣,贏政的判斷還是值得信賴的,只不過當時的他很可能選錯了地方,跑到了徐州泗水,秦始皇可能不知,在王子朝兵敗後落腳的南陽,還另有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泗水,或許,這個地方才是真正的沉鼎之處。

後記:此文是在下開寫考古專欄以來,查閱核對史料最耗心神的一次。

原本以為三兩日就可查閱完成,結果用了近半月時間,這還是我知道哪些史料可能有用,節省了大量時間的前提下。沒辦法,先秦史的辨析考證就是這麼複雜,一切都要通過史料說話,否則就是空口白話。

另,為確保本文足夠嚴謹,一些似是而非的史料本文並未採納。

比如宋元時期的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注》中稱秦武王所舉之鼎為九鼎之一的「龍文赤鼎」,這條史料就值得商榷,比他早 1300 年太史公都不知道的情況,他難道就瞭解了?所以胡三省之言看看便可,不足為信。

其實類似情況還有很多,多為後世揣測,此類史料本文均未納入,特此說明。

主要參考資料

    《史記》,司馬遷,西漢;

    《漢書》,班固,東漢;

    《周王室圖書轉移略說——兼談商代以前的圖書史》,圖書情報工作,2009;

    《先秦時期出奔事件研究》,華東師範大學,陸琦楊;

    《湖北棗陽市九連墩楚墓》,考古,2003;

    《千古「奔楚」謎案的南陽之問》,河南日報,2018;

    《南陽「不見冢」:「天子駕六」橫空出世》,光明網,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