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成“四貓”最佳生存地

  祁連山國家公園5只荒漠貓同框畫面。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荒漠貓是祁連山國家公園的代表性物種。隨著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完成,荒漠貓的命運發生重大轉折。從以前不被關注,到適時開展救助保護,再到系統性保護和研究,我們欣喜地看到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正在持續向好。

  中國特有物種

  荒漠貓得到保護

  “我是在路邊遇見荒漠貓的,也慢慢對這一物種有所瞭解。”祁連山國家公園老虎溝管護站生態管護員賀成武說。以前,當地農牧民對荒漠貓的瞭解只限於外貌,當地人稱荒漠貓為“草貓”或“家貓”。而這一切,隨著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有序展開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祁連山是我省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多樣的生態系統,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祁連山東段的門源回族自治縣一帶,具有代表性的物種,便是分佈數量較為密集的荒漠貓。

  林地中的荒漠貓。熊吉吉 攝

  2020年10月,1只被救助的荒漠貓引起大家的關注。這隻受傷的荒漠貓是在門源縣城被群眾發現的。慶幸的是,受傷的荒漠貓被森林公安民警及時送到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工作人員稱,荒漠貓被列入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名錄後,它的命運也發生重大轉折。這隻荒漠貓送到西寧後,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採取截肢手術,這在以往是很少見的。

  荒漠貓受到如此高的待遇,是它的保護級別和珍稀程度所決定的。野生動物研究專家稱,荒漠貓是中國特有貓科動物。它的存在,對一個地區生態保護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荒漠貓是祁連山等地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物種。

  自從荒漠貓受到保護後,賀成武多次在管護站附近目擊到荒漠貓。

  2020年5月的一天,賀成武開車前往門源回族自治縣蘇吉灘鄉蘇吉灣村的路上看到:1只荒漠貓正在追捕小鳥,小鳥在天上飛,荒漠貓在後面追趕。

  2022年,賀成武在油菜花地裡又看到:1只荒漠貓靈活地在油菜花地裡來回跑,一口氣跑了20多分鐘後,停在拳頭大小的洞口,成功捕獲1只剛出洞的田鼠。

  賀成武說,如今,在管護站周邊目擊到荒漠貓的次數越來越多,表明對荒漠貓的保護起到一定成效。

  荒漠貓的鄰居越來越多了

  2020年至今,祁連山國家公園已經連續3年在老虎溝管護站,開展了荒漠貓的長時段監測與研究,通過紅外相機以及生態管護員觀測,揭開了更多關於荒漠貓的神秘面紗。

  2022年10月,生態管護員在巡護中發現,3年前曾在草場遇見的1只荒漠貓,現在繁育出幼崽了:它正領著4只小荒漠貓在洞口跑。正在興奮之際,管護員的新發現更加讓人意外:5只小赤狐你追我趕,歡快地在草場另一邊嬉戲打鬧。

  荒漠貓會和赤狐生活在同一片區域嗎?生態管護員大膽猜測,這裡肯定是荒漠貓和赤狐兩個物種一起生活的地方。然而事實證明,生態管護員的猜測還不夠精準。

  7只赤狐、6只荒漠貓、1只旱獺……觀測發現,荒漠貓和赤狐兩個家族頻繁出入的過程中,1只旱獺時常會把乾草帶回家,鋪在洞裡。

  “同一個洞穴裡,居然同時生活著赤狐、荒漠貓、旱獺總共14只野生動物。”這在祁連山國家生物多樣性研究中是一個重大發現。

  有趣場景還有:1只貓科動物猞猁躺在山洞前曬太陽。老虎溝管護站生態管護員看到,在猞猁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曬太陽的間隙,1只荒漠貓從山洞裡跑出,到河邊喝完水,再回到山洞裡。

  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神奇,這也是老虎溝管護站第一次記錄到貓科動物猞猁居然可以和小型貓科動物荒漠貓生活在同一洞穴。

  還有一次,生態管護員在野外找到一個山洞後,將紅外相機架設在了正對洞口的一棵楊樹上。幾天後,紅外相機監測發現:同為貓科動物的荒漠貓和豹貓除了居住在同一洞穴外,還形影相隨,外出捕獵。

  祁連山多地監測到荒漠貓種群

  為全面掌握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荒漠貓生存現狀,2019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研究團隊,啟動祁連山國家公園荒漠貓專項調查。通過持續調查,初步掌握了青海片區荒漠貓種群分佈、繁殖等生物學現狀,特別是在門源片區發現了1個荒漠貓集中分佈種群,為荒漠貓種群及其棲息地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樣地。

  為研究荒漠貓個體活動情況,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繼專項調查後又立項開展荒漠貓項圈跟蹤研究。2020年10月、2021年6月,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分別向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交申請,在取得行政許可審批後,研究團隊在門源片區捕捉到10只(雌性7只、雄性3只)荒漠貓個體,給它們佩戴GPS衛星定位追蹤項圈後放歸野外,並開始穩定回傳跟蹤數據。

  通過專項調查發現,祁連山國家公園內分佈有1525平方千米的荒漠貓潛在適宜棲息地,特別是門源片區的造林地-農田-灌叢草甸複合生境,為荒漠貓提供了優質的棲息地和有利的種群生存繁衍條件,荒漠貓可以作為祁連山國家公園淺山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

  此次荒漠貓衛星追蹤項圈佩戴項目是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首次開展的荒漠貓項圈追蹤研究,研究開展以來, 10只荒漠貓個體總工作時長671項圈工作日,有效回傳定位點2.5萬個,灌叢、農田是荒漠貓利用的主要生境類型,佔所有定位點數量的95%以上;活動高峰為黃昏時段,部分個體活動節律呈現明顯的晨昏型;個體的平均家域面積為6.6平方千米,最大可達19.7平方千米,單次連續移動距離可以達到54千米。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長韓強介紹,荒漠貓因其數量少而被稱為最難見到的貓科動物,但在祁連山國家公園,我們記錄到一個種群結構穩定、數量較大的荒漠貓種群,祁連山成為全世界最容易“邂逅”荒漠貓的地方;“5只雪豹”“5只荒漠貓”“6只兔猻”“5只猞猁”同框的罕見畫面先後亮相,使祁連山成為“四貓”最佳生存地。

  截至目前,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的石羊河、青羊溝、油葫蘆等管護站和三河源保護分區均已記錄到荒漠貓,是目前已知的荒漠貓分佈區的最北緣,進一步擴大了荒漠貓的分佈範圍。根據初步調查結果,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分佈著較高密度的荒漠貓種群,是現階段我國最容易目擊荒漠貓的區域。其中,監測到5只荒漠貓同框的畫面,實屬罕見。

  最新研究發現,荒漠貓的生活範圍內(海拔2000多米到3900多米的山區),同樣是狼、狐、兔猻、雪豹、旱獺、馬鹿、馬麝、岩羊等野生動物生活的區域,也是馬先蒿、沙棘等高原常見植物的分佈地帶。荒漠貓和其他高原野生動植物一起,共享著祁連山下的這片區域。

  這也不難看出,祁連山生態環境日益好轉,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記者手記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採訪,聽生態管護員講巡護中發生的趣事,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從他們的介紹中,得知祁連山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改變了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荒漠貓為代表的野生動物的命運。因為山綠了,水清了,農牧民也吃上了生態飯。

  荒漠貓、赤狐、旱獺、猞猁、豹貓……這些是生活在祁連山深處的野生動物,平日裡很難看到,然而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後,生態管護員在巡護中,從小型貓科動物荒漠貓身上,發現了一個個野生生物物種和諧共生的故事。

  近年來,荒漠貓成為繼藏羚、雪豹之後,青海的又一大明星物種。荒漠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野生動物,我們也從荒漠貓這隻小型貓科動物身上,觀察到了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驕人成就。

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青海普法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