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100只蜜獾放到美國,能不能解決緬甸蟒氾濫的問題?為什麼?

20世紀60年代,美國為了治理淡水水體中的藻類爆發,從亞洲引入了多達8種鯉科魚類,包括青魚、草魚、鱅魚、鰱魚、鯽魚及鯉魚等等,本來是作為救兵過去治理藻類汙染的,結果沒想到這些魚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再加上沒有天敵的約束,亞洲鯉魚最終入侵了五大湖,成為了入侵物種。

除了亞洲鯉魚外,還有兩個讓美國頭疼的入侵物種,一個就是野豬,從上世紀20年代,美國引入了一些野豬供狩獵使用開始,野豬不斷的在野外繁殖,再加上一些家豬逃生後野化與野豬繁殖,讓野豬的數量直線上升,如今的美國野豬數量超過了600萬頭,分佈在39個州,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了15億美元。

截止到2019年野豬在美國分佈圖

另外一個就是緬甸蟒了。緬甸蟒是原產東南亞地區的一種大型蟒蛇,是現存第三大的蟒蛇和第四大的蛇,僅次於森蚺、網紋蟒和印度蟒,目前已知的最大的緬甸蟒體長達到了8.2米,體重重達183公斤,成年的緬甸蟒平均體長在4米左右,它們喜歡棲息在熱帶雨林之中。

原本緬甸蟒與美國是沒有交集的,但是緬甸蟒因為全是佈滿了斑斕的紋理成為了許多人眼中皮具材料的不二之選,再加上緬甸蟒的白化品種-白色緬甸蟒以及白化突變種-黃金緬甸蟒,具備一定的觀賞性,所以在20世紀末,美國開始以寵物和飼養加工皮具為目的從東南亞引入緬甸蟒。

但是,引入之後無論是養殖戶還是爬寵愛好者都低估了緬甸蟒的能力,緬甸蟒生長速度很快,而且食量也很大,最關鍵的是緬甸蟒吃肉,隨著飼養下的緬甸蟒體型越來越大,緬甸蟒的餵養費用成了巨大的負擔,於是進入21世紀後,不斷的有人將緬甸蟒放生到野外,起初人們認為這種原產熱帶的蛇是無法適應有著寒冬的美國的。

但事實證明他們錯了,經歷了優勝劣汰後,緬甸蟒開始從佛羅里達州的沼澤地氾濫並向周邊擴散。

獵人們在佛州的沼澤地中捕獲到的緬甸蟒

到了2005年,緬甸蟒已經完全適應了美國的環境,並且在沼澤地中與美國的短吻鱷發生了大規模的交火,畢竟它們的習性接近,生態位相似,屬於同生境中的競爭者。

本來以為短吻鱷要更勝一籌,沒想到在體型龐大的緬甸蟒面前,短吻鱷最多就是同歸於盡,如果不是獵人大量湧入捕獲了230條巨型緬甸蟒,短吻鱷很有可能被緬甸蟒清理出佛羅里達州的沼澤地。

與緬甸蟒同歸於盡的短吻鱷

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在鱷蟒大戰後,到了2009年,一條緬甸蟒絞殺併吞嚥了一位兩歲的男童,這使得緬甸蟒成為了美國的全民公敵,隨後美國的動物學家進入到沼澤地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到了2012年,沼澤地中的哺乳動物種類和數量已經下降了超過90%,一些物種甚至已經滅絕,顯然它們都已經成為了緬甸蟒的腹中餐。

2013年,美國做了一項決定,在每年的8月份舉辦為期兩週的捕蛇大賽,並設置了多項現金獎勵鼓勵獵人們捕殺緬甸蟒。但是,儘管有上千人參與,兩週的時間內最多也只能捕獲一百多條,這比起緬甸蟒的數量和繁殖能力,無疑是杯水車薪。

因此,到今天,緬甸蟒依然在美國氾濫著,有專家表示目前全美約有30%的地方已經有緬甸蟒分佈了,總數量或已經超過了30萬條。

正所謂“一物降一物”,在遙遠的非洲,有一種神奇的動物,它體長不足1米,但在非洲一直是“神話”一樣的存在,勇鬥獅群、隻身擊退鬣狗群、把毒蛇當“辣條”,把蜂巢當點心,甚至連蟒蛇它都不放過,它就是有著“平頭哥”之稱的蜜獾。

那麼,如果放100只蜜獾進入到美國緬甸蟒氾濫的區域,它們能否把緬甸蟒清場呢?會發生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蜜獾到美國要面能不能活?

一個物種進入到新的環境中能不能活,要看兩個方面:環境、食物和天敵。蜜獾作為一種小型的鼬科動物,許多人認為它是非洲獨有的物種,但其實蜜獾在西亞和南亞都有自然分佈,而西亞的環境是有寒冷的冬季的,所以,蜜獾並非熱帶產物,到了美國適應這裡的環境變化是沒有問題的。

蜜獾分佈圖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食物,蜜獾是一種肉食性動物,它的獵食範圍非常的廣,小到蟻類、蚯蚓、蠍子,大到毒蛇、鼠類、野兔、豪豬、蟒蛇,都是它的獵物。而美國本土有許多中小型的野生動物,所以食物方面,也能支撐蜜獾生存。

最後就是天敵了,蜜獾雖然體型不大(體長平均不足1米,體重不足10公斤),而且它們主要分佈在猛獸橫行的非洲大草原上,但奇怪的是它竟然沒有真正的天敵,雖然獅子、花豹都能殺死它,但是想要殺死蜜獾,即便是花豹也要用接近半個小時的時間,還會有受傷的風險。

這是因為蜜獾即使遇到獅子、花豹這種體型的食肉動物也毫不退縮,再加上它們身體靈活,皮毛堅硬,還有著尖利的爪子和牙齒,所以獅子和花豹寧願去捕獵大型獵物,也不願意去招惹蜜獾。

而群居的鬣狗相當於美國的灰狼,鬣狗群遇到蜜獾時,通常也極難擊殺,因此,如此強悍的蜜獾去到美國,幾乎也是沒有天敵的存在,所以,蜜獾到了美國,生存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既然這樣,我們就可以看一下蜜獾對蟒蛇的壓制作用了。

100只蜜獾能否滅掉美國氾濫的緬甸蟒?

在非洲,蜜獾吃蟒蛇是相對常見的,而且它們吃的還不是一般的蟒蛇,而是非洲最大的蛇=非洲巖蟒。

非洲巖蟒主要分佈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草原地帶,成年後體長可達6米,目前已知的最長的非洲巖蟒體長達到了7.5米,是現存第五大的蛇類。不過,在非洲它並不是無敵的存在,花豹和蜜獾是它最大的天敵。

從非洲巖蟒的體型看,已經接近緬甸蟒了,那麼蜜獾能否像對付非洲巖蟒那樣對付緬甸蟒呢?答案是會,但侷限性太大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根據動物學家們對蜜獾的野外觀察發現,蜜獾捕殺的非洲巖蟒都是幼年個體,體長在1.5米以下(含1.5米)。早在2018年,非洲贊比亞保護區內一位動物愛好者就拍到了一隻蜜獾與2.5米長的非洲巖蟒搏鬥的畫面,畫面中蜜獾被巖蟒死死的纏住,要知道蟒蛇最大的殺傷力在於纏繞,一條4米長的蟒蛇就能絞殺一頭牛。

雖然蜜獾也在積極的反抗,但是隨著蟒蛇收緊身體,蜜獾的戰鬥力越來越弱,此時出現了兩隻黑背胡狼,上去對著蟒蛇就開始撕扯,無奈之下,蟒蛇放開了蜜獾,最終被蜜獾咬住了蛇頭,胡狼咬住了蛇尾,活活咬死。

由此可見,蜜獾雖然吃蟒蛇,但是隻能對幼年蟒蛇形成威脅,遇到成年的蟒蛇,只要蜜獾衝上去,基本上就是個死。

其次是緬甸蟒的特點,其實單純的看它對幼年蟒蛇的捕獵能力,消滅緬甸蟒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緬甸蟒的幼體與其他蟒蛇有些區別,它們更喜歡棲息在樹上,因為幼年緬甸蟒非常的擅長爬樹,這是由於它們在原生環境中地面上的獵食者較多導致的一種習性。

這種習性會讓蜜獾束手無策,因為蜜獾雖然也會爬樹,但是能力極其有限,跟獅子差不多,矮一些的樹,有一定的傾斜角度還行,挺拔的高樹它就沒有辦法了,所以,蜜獾對緬甸蟒幼蛇的清理能力也會極其的有限。

最後

想引入100只蜜獾去滅掉美國氾濫的緬甸蟒幾乎是不可能的,且不說緬甸蟒如今在美國數量太多了,就單純的是以蜜獾不怕死的性格去找成年緬甸蟒單挑,這100只蜜獾就不夠死的。

而且蜜獾對蟒蛇的壓制主要體現在幼年蟒蛇上,還是主要在地面活動的幼年蟒蛇,所以,蜜獾滅緬甸蟒無疑是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