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做出“預判”,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多個行業即將改變!

去年11月底,OpenAI發佈了聊天機器人程序ChatGPT,憑藉極為優秀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一經上線就得到了無數網友的關注,由此也引起了替代人類工作的各種爭議。

如果說ChatGPT打響了替代人類工作的第一彈,那麼日前升級的GPT-4,則是真正替代人類工作的開端,該公司將其稱為“擴大深度學習的最新里程碑”。

為什麼說GPT-4具備替代人類工作的能力呢,因為升級版不僅支持文本輸入,還可以接受圖像和文本輸入,在信息處理能力上也有了大幅提升,甚至可以角色扮演了。

所以當人工智能開始普及後,越來越多的人堅信部分領域的從業者可能要面臨失業了。那麼哪些領域的從業者最有可能失業呢,我認為當人工智能全面普及後,最有可能失業的領域有這些。

首先,多數新媒體編輯、網文寫手等文字工作者可能坐不住了,人工智能最有可能替代這些從業者,因為GPT-4已經開始被部分用戶創作內容了。

比如GPT-4可以進行CosPlay,用戶讓這款工具扮演具有特殊性格、風格的角色,然後機器就以角色扮演的身份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

OpenAI官方舉例稱,GPT-4可以扮演蘇格拉底式的助教,就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出問題答案,而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所以人工智能全面普及後,將對這些從業者產生一定影響。

其次,流水線工人、快遞員會因為人工智能升級而被逐步替代,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不斷成熟,這些領域將面臨著機械化和自動化的挑戰,機器不僅更高效,出錯率也更低,所以未來基礎工種將不復存在。

比如在流水線生產電子產品,或者快遞倉庫的揀貨員等,過去都是完全依賴人力,但現在這些領域的工種都在陸續被機器人替代。

曠視科技的智慧物流方案就替代了大量基礎人力,還有阿里巴巴推出的小蠻驢機器人,更是具備了送包裹的能力,只要佈置在密集的地區,如辦公CBD、學校等地方,就可以輕鬆地替代快遞員的工作。

第三,醫療、金融等專業領域會因為人工智能而顛覆,當人工智能改變診斷和治療方式,傳統的醫生崗位工作將受到壓力,傳統金融行業會因為人工智能而受到較大影響。

當人工智能算法越加精準,屆時絕大部分的審核、決策人員,都會被機器人取代,只需要一位人員進行最終審核即可,所以初級的銀行櫃員、交易員都有可能被機器取代。

可以預見,當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醫療、金融行業未來或將出現大規模的裁員。

這不是危言聳聽,事實就是如此,因為已經有很多銀行的營業網點陸續停止營業了。

最後,交通運輸行業會因為人工智能而徹底改變,現在交通運輸司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人人都需要進行相關行業的從業考試,但未來情況或許大有不同。

當無人駕駛技術不斷提升,物流運輸、出租車司機等從業者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且當機器視覺算法的能力提升到一定水平後,出錯的可能性也會大幅降低,能大幅降低事故率。

由此可見,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對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影響還是非常大的,當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擔心,近日任正非在談及ChatGPT時,就做出了對這個行業的預判。

任正非表示:人工智能軟件平臺公司對人類社會的直接貢獻可能不到2%,98%都是對工業社會、農業社會的促進。

人工智能並不會影響到我們當前的人類社會,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上,人工智能是無法替代人類的,想要實現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依然要靠人類本身,而不是靠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實際作用主要體現在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上,簡單來說就是有部分行業的從業者會被人工智能替代,這是任正非的預判。

另外任正非還舉了個例子,德國已經有很多工廠的生產無人化了,湖南湘潭的鋼鐵廠從鍊鋼到軋鋼、爐前全都無人化了,還有天津港裝卸貨物、山西煤礦等,都實現了部分無人化運作。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當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普及,很多領域的從業者都將失業,這是任正非等企業家的預判,也是行業發展過程中正在上演的一幕。

歷史的年輪滾滾向前,在技術浪潮下總會有一批從業者消失,比如當年的紡織工、馬車伕等,都成為了工業革命中的犧牲品,但新的時代總會出現新的職業,咱們也不必過於焦慮。

筆者認為,GPT-4並不會馬上取代現有的編輯、網文寫手、程序員等工作者,只是會對一些流程化、模式化的基礎崗位造成衝擊,也許不久後的衝擊會進一步擴大,最終還是打工人承擔了這一切。

所以面向未來,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豐富自身的知識和履歷,提升自己的能力,欣然接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是抵制科技、恐懼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