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運”傳雕魂

大型木雕組雕《京杭大運河》在央視《非遺裡的中國》亮相,再書莆田木雕工藝傳奇——

匠心獨“運”傳雕魂

鄭春輝將《京杭大運河》圖稿彩繪到香樟木上。

電鋸轟鳴,木屑飛揚,空氣中飄散著濃烈的樟木香。5月18日上午,在莆田市美術館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和他的團隊,正在大型木雕組雕作品《京杭大運河》上創作。4月22日晚,央視《非遺裡的中國(福建篇)》播出,重磅聚焦了《京杭大運河》,引發熱烈反響。

“目前南方卷已完成了圖稿的復刻,正在進行部分雕刻。”在鄭春輝的介紹下,記者看到,2棵12米多長的香樟木上,已用彩色粉筆畫上了從杭州到鎮江段的古鎮古村、古塔古寺、街市碼頭、亭臺樓閣、古橋船隻等,杭州段已雕刻出雛形,濃郁的江南水鄉風光呼之欲出。

早在3年前,鄭春輝就開始了圖稿的創作。通過查看衛星圖、查閱資料、觀看紀錄片、實地走訪考察,他決定呈現1895年之前繁榮的運河景象。“與10年前《清明上河圖》復刻已有的畫作不同,這次雕刻從畫圖稿開始,從零開始創作。”他表示,由於時間久遠,大運河沿線的佈局、建築已歷經改變,最難的在於如何還原原址的風貌。為此,他花費2年時間走訪了大運河所經的南方城市,特別是尋訪每一個已消失的古渡口、古建築、古城牆、古城門,再通過查閱大量史料,將他們呈現在圖稿上。

“雕刻明清之前的京杭大運河,是歷史的回望。實地感受,才能讓運河鮮活起來。”鄭春輝說,截至目前,《京杭大運河》原創圖稿已有6稿,除了100多米的全景圖之外,還將沿途主要城市按照地域特色進行分割,從技法、節奏、疏密之中更細化展示運河沿線如詩如畫的傳奇。繪畫與木雕的表現形式不同,前者的美在線條的粗細轉折和筆墨的濃淡之間呈現;後者的韻味則體現在層次感、立體感,和以刀代筆的韻味上。那麼,如何將圖稿更好在木頭上體現?

“香樟木是最好的材料,即使雕刻細小為幾毫米的部分,也不會斷裂,且會因時間沉澱而越發油亮光澤。”鄭春輝從4年前就開始在全國各地收集自然死亡的香樟木,每一棵香樟木必須符合主幹順、不空洞、直徑大等特點。為了將最長達19米的香樟木順利運回,他甚至不計代價將運輸途中一處拐角的房子拆除。此外,原材料的報批也是極為嚴格的。

2棵雕刻從杭州到鎮江的南方卷,3棵雕刻從揚州到濟寧的中卷、3棵雕刻從聊城到北京的北方卷,這8棵香樟木上,20多個風姿綽約的繁華城鎮、富庶商埠,將一一呈現。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鄭春輝底氣十足,並邀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為藝術顧問。“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技法和經驗,才敢去探索和創新。

新聞鏈接

大型木雕組雕《京杭大運河》為單面雕刻,由8棵12米多長的香樟木組成,總長度不少於100米。今年3月27日開工後,鄭春輝團隊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創作。該作品將採用鏤空雕、透雕等技法創作,把京杭大運河以及大運河流經的北京、天津、杭州、鎮江、揚州、臨清、蘇州、嘉興等沿岸城市的人文景觀及其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展現在世人面前。

我市緊盯“打造工藝美術千億產業集群,建設東方工藝美術產業之都”總體目標及“工藝產品生活化、生活用品藝術化”的發展策略,不斷推進工藝美術產業鏈接高端資源,推進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