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首日全國僅兩名觀眾,那些“無人問津”的電影長啥樣?

(IC photo / 圖)

前幾天,票房數據顯示一部名叫《林深時見麓》的電影,首日票房僅75元,全國只有兩個觀眾。有網友留言表示:“票房75元,我一個人貢獻了70塊!!另一位是用了什麼優惠券!?氣死。”另一位觀眾很快也跳出來表示,自己不小心點錯退票扣了五塊錢手續費。這一唱一和不少人信以為真,並很快成為微博熱門話題。

事實上,這僅僅是這兩位網友在“玩梗”。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林深時見麓》首日綜合票房為56元,綜合票價28元,的確僅有兩位觀眾,但並非前述網友,實際綜合票房還不到75元。

每年上映的幾百部電影裡,類似的“無人問津”的電影並不在少數,有的“一日遊”,有的甚至無票房。為什麼這些電影無人問津?這說明國產電影還有怎樣的改進空間?

無人問津的電影不在少數

假若不是此次網友玩梗,這個電影並不會引起關注,因為對於行業而言,這種上映首日個位數觀眾、首日票房就幾十塊幾百塊的電影並不鮮見。

這或許跌破一些觀眾的想象,因為他們知道的那些電影票房動輒破億,竟然有很多電影幾百塊票房,怎麼會這樣?

觀眾這樣的認知,主要是“倖存者偏差”。以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為例,當年的票房總額642.66億元,達到了創歷史的新高。當年的全國觀影人次是17.28億次,平均下來,全國觀眾每年看電影的次數也就1.2次。

年輕人看電影的次數可能多一點,一年能夠進十餘次電影院的就算影迷了。但進十次影院也就只能看十部電影,可2019年全國上映的電影達到了611部,平均下來,每天就有將近1.7部新電影上映,每週有11部新片上映。

顯然,絕大多數電影觀眾不知道也不瞭解,它們要麼是“一日遊”,要麼乾脆票房都沒有,也就是上映了一個觀眾都沒有就下線了。

仍以2019年為例,611部電影中有將近一半的電影票房在100萬元以下,也有多部電影票房在1萬元以下,全國票房最低的電影僅60元。除此之外,也有多部電影“暫無票房”。有可能是零票房,也有可能票房太低連統計都沒有。

總之,上映首日全國只有兩個觀眾的電影,在國產電影裡一直存在,並且不在少數。2020年,除“暫無票房”外,有6部電影票房在100元以下;2021年有5部。想必2022年也不會少。

(IC photo / 圖)

“無人問津”的電影長啥樣

這些“無人問津”的電影,主要是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就是觀眾熟悉的、各種粗製濫造的電影。這類電影製作成本不高,大部分可能就幾萬幾十萬,劇本幼稚,演員演技拙劣,整個攝製團隊也是草臺班子。但製作方往往又有一種“僥倖”心理,希望能夠以小博大,只要票房能夠上百萬(觀影人次3萬左右)或者幾百萬,投資回報率就很高了,製作方也小撈一把。

應該承認,民間熱愛電影的人很多,電影的“民科”數量很龐大,不少人自信滿滿地拍起了電影。所以,每年這種攝製很不專業的電影不在少數。

第二種類型,就是帶有濃重的地方宣傳色彩的電影。

比如一個地方有光輝的歷史,出過很著名的歷史人物,那麼地方主政者就想把它們拿出來做一個宣傳推廣,當作地方文化工作的一個“政績”。這時,地方的相關部門就會出資請來專業團隊幫忙拍一部電影。票房是次要的考量,電影凸顯的是宣傳、公益的屬性,只要上映了任務就完成了,年底的工作報告就多了一項成績。

至於質量上,這類宣傳片成本也有限,良莠不齊。但總體上,它們還是缺乏商業性元素,與觀眾的審美趣味有很大的偏離。

而這兩種類型的電影,往往又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對電影的發行處於比較懵懂無知的狀態,多多少少有點把電影的上映“想當然”了,好像電影拍攝了,拿到公映許可證和檔期了,電影院就會自動給排片了。

並不是這樣的。電影的發行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項專業度很高的工作。觀眾首先得知道有這麼一個電影,他們才會想去看;與此同時,電影院也得排了這部電影,觀眾要看才有得看。

現在很多電影因為沒錢,幾乎是零宣發,觀眾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個電影,也就不會去看。影院也不是有新片了我就給排片,影院排一場電影也需要燈光、人力、場地、時間等成本,自然地,影院就會把排片給那些熱門電影,而不是那些冷門電影。

多重因素作用下,一些新片要麼觀眾不知道,要麼影院沒排片,也就無人問津了,電影上映了也僅是在影院裡“一日遊”。

多一些成熟的商業類型片

哪怕有疫情這種不可抗力的影響,近十年來國產電影總體上還是不斷髮展壯大。不過,市場是做大了,具體到市場的內部,仍然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就比如極端化的“二八定律”,即20%的頭部電影吃掉了市場上80%的票房,其餘80%的電影分享剩下的20%的票房。春節檔、國慶檔的頭部大片票房可以屢創新高,這當然是令人欣喜的,但也要看到另一面:大量的小魚小蝦直接被吃掉了,成為炮灰了。

這樣的電影市場仍然是“大而不強”的,因為高度依賴頭部大片,一旦頭部大片受到衝擊,觀影人次、人均場次、總票房等數據都會下跌。就比如當前絕大多數電影院的生死存亡都取決於春節檔與國慶檔,一旦這兩個檔期受到衝擊,電影院可能就撐不下去。

因此,更健康的電影市場結構,應該是“橄欖型”的,即這個市場上的頂級大片,和那些無人問津的小片,都是少數的;佔據市場大多數的,是那些製作成熟、受到觀眾歡迎、票房成績中規中矩的商業類型片。

假若每週都有兩三部這樣的商業類型片,就能持續穩定地將觀眾吸引到電影院去,就能慢慢培養起觀眾的觀影習慣,也能夠支撐起影院的營收,電影市場也會真正“又大又強”。

電影市場裡有無人問津的電影,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但如果電影院裡有大量這種無人問津的電影,就應該引起重視了。

對於當前的中國電影而言,要挺過疫情的衝擊,還是應該踏踏實實做好內容,尤其是做出大量質量過關的中小成本電影。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真正熱愛的電影人,就應該做好本分,久久為功。

只要電影市場一直有好片,觀眾就不會離開電影院,暫時的困難過後,我們終會在電影院裡相遇。

話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