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個年月,可能清朝或者民國。鄭州東大街陰家衚衕出了一個陰醫生。那時候,看病的不叫醫生,叫先生。先生一般是敬稱。人前人後都這樣稱呼。背地裡一般叫看病先兒。陰先生一般被人稱為“陰先兒”。陰家禮佛敬僧,經常到開元寺內進香拜佛。陰先兒在行醫的時候樂善好施,方便患者。他從來不收窮人診費,每遇到出不起藥費的,還會讓人把藥先拿走。這樣做,為的是是積德行善。病人打下欠條拿著藥拿走了,他不再討債,每年到了除夕這天晚上,陰先兒還會把還不起債人的所有欠條都拿出來,然後一把火燒了。正是這樣,陰家衚衕的醫館在鄭州遠近聞名。
陰先兒除了給人看病,還到鄉里收購藥材。這一天,陰先兒要到黃河北邊收藥材。陰先兒來到黃河渡口,找到自己提前預約好的大船。來到跟前,發現船家卻被一群人攔住。原來天色將完,這群人哀求船家行好把他們捎到黃河對岸。因為他們的家就在河北。鄭州人喊黃河以北的地帶為“河北”,不同於河北省那個“河北”。別的船早就開走,只剩下陰先兒預約租用的船隻了。這些人都著急著當晚回去,只有哀求船家行個方便。船家左右為難不好決定,沒有同意。
陰先兒平時吃齋唸佛,慈悲向善,瞭解過情況後,就和船家商量,自己沒有幾個人,船上還可以坐不少人。船家一聽陰先兒都這樣發話了,也不好再說什麼了。這些人紛紛坐入船內,一起對陰先兒連聲道謝。大船緩緩前行,陰先兒發現船內有一個和尚,和尚揹著一尊佛像。他寧可自己站著,也要給佛像讓出自己能坐下的僅有的地方。
陰先兒很好奇,就與那和尚交談起來。原來,那僧人是河北一所寺院的主持,所背的佛像是從鄭州開元寺那邊請回來的,打算放到寺裡供奉,出於對佛祖的敬畏,所以對佛像小心翼翼,不敢有半點閃失。見到這個僧人如此虔誠,陰先兒聽到這裡頓時肅然起敬,他平時看到和尚都會行善施捨,今天看到跟前和尚如此虔心敬佛,隨手拿出了一些銀兩相贈。
過了幾天,陰先兒帶著幾車藥材返回鄭州。行船渡過黃河,跟隨而來的店裡夥計去附近找人來運貨,剩下了陰先兒一個人在渡口守著那幾車藥材。忽然,狂風大作,烏雲滾滾,飛沙走石,眼看要下雨了!陰先兒看著那滿滿幾車的藥材就要被雨淋,不由憂愁滿面,十分擔心。就在這時,夥計領著四個皮膚黝黑的大漢。這些人不求報酬,幫忙運貨。這好比遇到下雨天,有人給送傘。對此,陰先兒十分感激。
只見那四個黑臉漢子,個個都是大力士,幹起活來,就像玩耍,一人抓起一輛大車,有幾百斤,走起路來,更是大步流星。轉眼功夫到了陰家衚衕,店裡夥計出來卸貨。卸完貨後,大雨傾盆。陰先兒閒了,找那四個拉車壯漢,要他們屋裡歇息避雨,不想,那幾個壯漢早已沒有了身影。
當天晚上,陰先兒做夢遇見到佛祖。佛祖被河北的一所寺院請走,過黃河的時候遇到劫難多虧陰先兒相助。看到陰先兒渡過黃河遇到劫難,特派四個力士前來幫助度過難關。次日醒來,陰先兒與夫人一起前往開元寺,寺中的四個力士的雕像,竟然和黃河渡口幫忙拉車的四條漢子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