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路先生帶你看動物世界。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為了“性”福,而不要命的動物——雄性袋鼬。

北袋鼬是最大的哺乳動物,表現出半同性,這意味著這些生物在第一次繁殖後就會死亡
新研究發現北方雄性袋鼬為了交配而犧牲睡眠

睡覺中的袋鼬
對瀕危有袋動物的新研究發現,雄性北方袋鼬似乎為了交配行為而犧牲睡眠,這種行為可能是它們早逝的原因。
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究了為什麼雄性北方袋鼬通常會在交配一個季節後死亡,而該物種的雌性只繁殖一次但壽命長達四年。
研究人員在北領地海岸外的格魯特島追蹤肉食性有袋動物的活動,發現在繁殖季節缺乏休息可能導致雄性每年大量死亡。
在澳大利亞大陸瀕臨滅絕的北方袋鼬是已知表現出半偶性的最大哺乳動物,它們表現出一種繁殖策略,即生物體在第一次繁殖後死亡。
研究人員在繁殖季節的七週內使用微型毛氈揹包中的加速度計追蹤北方袋鼬。
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上,他們從七隻雄性和六隻雌性那裡收集了數據,發現雄性袋鼬只休息了大約8%的時間,而雌性袋鼬休息的時間是雌性袋鼬的三倍(24%)。
雄性袋鼬也花更多時間在移動上。研究人員對兩隻雄性袋鼬Moimoi和Cayless進行了跟蹤研究。
發現它們估計一晚分別走了10.4公里和9.4公里——相當於人類步行35到40公里。
“雄性將所有這些精力投入到……尋找雌性中,因為這是它們最大化繁殖輸出的方式。” 但它們並沒有在兩者之間休息,”南加州大學動物生態生理學高級講師克里斯托弗克萊門特博士說。
“到繁殖季節結束時,這些袋鼬看起來很糟糕,”克萊門特說。“他們開始脫毛,開始無法有效地梳理自己的毛髮,體重減輕,而且……他們也經常互相打架。”
總結

袋鼬在用生命在繁衍後代,此時此刻是否有人會問:為什麼動物一定要繁衍後代?同樣是生物,一個無法繁殖後代,一個可以繁殖後代。那麼用不了多久,無法繁殖後代的就會滅絕,可以繁殖後代的才能夠生存下去。
為了讓自己的種群儘可能地適應環境,物種只好利用繁衍來一點點地改變自己的基因,以保證自己種群不會滅絕。
我們雖為動物,但是我們有自己的思想,我們懂得思考。身體累了,別逞強。生而為人,堅強是必需的。如果你真的努力過,結局卻依然枉然,那不妨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