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衣櫃”,諜戰劇《偽裝者》男主角的帥氣,全靠西裝來撐?

文|歷史掌故王

編輯|歷史掌故王

●○前言○●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一件好的衣服往往能夠體現一個人的氣質。

然而,在影視劇中,服裝卻是展現劇情的一大亮點。

無論是諜戰劇還是古裝劇,出彩的服裝細節更能給觀眾更好的視覺體驗。

正如年代劇《偽裝者》一般,在男性妝造上,這部劇堪稱“男人的衣櫃”,其中對角色的塑造遠超同類影片,這似乎也是它成功的理由之一。

本劇完美的還原了當時社會服裝的穿著搭配情況,同時也根據人物形象進行了戲劇設計,尤其是在男裝部分。為電視機前的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場視覺盛宴。

那這部劇中到底有哪些令人男人心動的男裝?

民國時期的西服樣式如今還流行嘛?

●○諜戰劇的“奇裝異服”○●

近年來,影視劇掀起了諜戰劇風潮,歷史背景集中在動盪的民國時期。通過對各種地下戰爭的描述來構建整個劇集。

其中《偽裝者》以其複雜的人物身份,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緊張的劇集節奏被廣大觀眾所認可,在各大衛視輪番播出,創下了“非比尋常”的收視率。

那麼為何它能在這麼多的諜戰劇中脫穎而出?

除了編劇的劇本功力外,應該說本劇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加細緻和深入。尤其是在男性角色的塑造上,超出了其他的同類影視劇,甚至被稱為“一部男人的劇”

可見其對男性角色著墨之多,而在其對人物的塑造上,服裝是最能表達人物性格,是社會地位以及還原當時社會境況的有力佐證。

《偽裝者》主要講述明家三兄弟在動盪不安的國情下,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每個人都擁有多重的身份來作為掩飾,以此打入敵人內部,獲取情報,是名副其實的“偽裝者”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抗戰時期的中國上海,當時的中國社會已經走出了閉塞,越來越多的西方思想逐漸被民眾所接受,因此在服裝上,中山裝、西裝與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所並存。

劇中人物的服裝十分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但作為影視劇,不同人物的服裝造型需要根據其性格身份進行二次設計,所以我們看到的每個人物的服裝除了對歷史的解析,更具有戲劇性的演繹。

●○幹練套裝,各有千秋○●

其實在很多歷史文獻和其他著作中都講到了上海人在服裝方面的尤為講究。

尤其是在民國時期,上海相較於其他城市,西化的更為顯著,在穿著上自然傾向於西式的服裝,而且在樣式,材質,色彩上都是十分講究。

西裝是國人對西方外來服裝的統稱,我們這裡說到西裝基本是指西服套裝。西服套裝源於歐洲,在十九世紀末傳入中國後逐漸成為男裝的主要服種。

西裝在穿著方式上其實是有完整的規範體系的,根據穿著者出現的場合以及時間進行劃分。服裝的層次,穿著的順序,以及搭配的配飾,色彩、面料等都有統一嚴格的規定。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裝逐漸普及,而後被平民化,成為我們現在常見的男裝樣式。

如今我們只有在民國時期的影視劇裡才能看到比較正規的西服套裝的穿著方式。劇中明家三兄弟基本的日常穿著便是西服套裝。明家本身家境優越,在穿著上更是非常考究,在劇中穿著的各類西服套裝,極具年代感和彰顯社會地位

然而在他們的演繹下,人物的特點和個性需要通過服裝來展現,因此即便三人都以西裝為主,但每個人在西裝的色系,款式以及搭配上還是各有不同。

明家大哥明樓作為劇中的主要人物,首先是一名家境殷實的富家子弟,同時擁有三重身份,是劇中偽裝身份較多的一位。其最重要的服裝便是西服套裝搭配極簡的風衣外套。

明樓作為一位身居要職的政府官員,其西裝以基本款式為主,服裝線條簡潔,沒有多餘的設計,大方但不失威嚴。

西服套裝遵循同色同質,村衣,馬甲,西服外套,西褲領帶,標準的英式西裝搭配方式。

多以深藍色,深灰色為主,搭配同色系的領帶以及圍巾。

通過某些特寫可以發現其服裝材質講究面料厚實,細節的紋理都很有內容。

因此明樓的整體造型簡約但富有層次,符合人物沉穩,冷靜,運籌帷幄的特質。

相較於明樓大氣沉穩的著裝,二哥明誠的裝扮則增加了幾分英武之氣。

同樣的西服套裝,明誠服裝的顏色會偏明亮一些,譬如褐色,條紋灰等。

西裝也區別於大哥的標準款式,有了口袋,拉鍊,開口等略顯時尚的設計。在穿著和搭配方面還是遵從了西服套裝的標準搭配,領帶的色彩和西裝面料的紋理更年輕化。

除此之外,明誠在外套上區別於明樓的雙排扣俄駁頭大衣,明誠的風衣多數為單排,扣在肩部和袖部都有較年輕的設計,走動起來更加飄逸,英氣十足。

而明臺作為明家最小的一個兒子,在家備受寵愛,性格活潑,思想活躍。

是新青年一派的代表,他的服裝在劇中變化最多,融合各類風格。明臺西裝的款式更貼近西方的新潮特性。

色彩也是三人中最明亮的,淺灰色,卡其色,寶藍色等都出現在明臺的服裝中,面料上有更多的條格圖案,符合人物年輕調皮的特點。

作為接受新思想一代的明臺,在西裝的穿著上有著更多的新穎的想法,雖然也有類似於明樓規矩的西裝套裝穿著,但更多的是符合人物性格,略顯隨意搭配,譬如搭配花色鮮豔的領帶或者圍巾,馬甲與西裝外套在顏色上有差別,西裝的款式更加多變......

明臺的西裝裝扮更多的像一個遊戲在歌舞風塵中的富家公子形象,全無威嚴之氣。

作為其對真正身份的掩護是十分成功的。

●○制服嚴謹,不怒自威○●

在劇中明家三兄弟都有穿著制服,包括明樓明誠穿著的中山裝,汪偽政府的軍裝以及明臺在軍統的軍裝制服。在劇中出現的次數不多,但絕對是十分搶眼。

劇中明樓、明誠在接任偽政府官職時,參加會議的時候均穿著了中山裝。

中山裝是孫中山先生所創,服裝中包含了其先進的思想認識和堅定信念。

在辛亥革命以後封建社會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國家開始湧入西方新鮮血液。大批的民眾在服裝上都受到西方的衝擊。

可西式服裝和中式的傳統服裝在形制上便有很大的衝突,雖然長袍已經不合乎時代的潮流,但讓國人短時間內接受西方服制,放棄原有的服裝是比較困難的。

孫中山先生考慮到這一點,因此在西方的服制的基礎上略作改動。

如此一來,服裝既合乎時代的需要,也具有中國人自己的特點,是中國思想與外來文化的一個很好的結合。

中山裝的每個細節都有獨待的含義,包含了“三民主義”等,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服裝,在國民黨時期是有紙文規定,其作為黨內的正式制服。

因此雖然屬於日本扶持的汪偽政權,在制服的選擇上依舊是中山裝。

劇中少有幾次的穿著也是完全襯托出作為政府官員的嚴肅感和威嚴性。

明家兄弟嚴整的中山裝裝扮,相比較之前的西服套裝,更加突顯當時青年一代挺拔向上的風貌,演員釋放的革命氣息,將整個劇的年代背景和人物強大而又複雜的內心氛圍完全傳遞給了屏幕外的觀眾。

因為中山裝的樣式,形制都是經過嚴格規範的,因此即便在影視刷中,這一類的服裝也必須要嚴格按照制度來,不能進行二次設計。

●○中式俊逸,衣袂當槍○●

抗戰時期的上海儘管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男裝開始大量的西化,但中式的長袍,馬褂,仍是男裝的有力組成部分。

長袍馬褂是從封建社會清代流傳下來的服裝。相比西裝或者中山裝,長袍馬街更寬鬆一些,無論是穿著的舒適度還是飄逸感上,都超過西式服裝。

所以即便經歷了辛亥革命,長袍馬褂還是民國時期男子很重要的服裝組成。

即便是在十分追逐潮流的上海,許多的民眾對於長袍,這一民族服飾還是心有所屬。

作為“親日派”的明樓和明誠從來沒有出現過長袍馬褂的服裝造型,即便在私下也是標準的西式裝扮,可見其身份隱藏之深。

而明臺在其執行各類刺殺任務的時候,曾出現長袍馬褂的裝扮,也不過是為了更好的隱藏。

明臺的生父等一眾人,在出現時都穿著了長衫。在當時社會,普通階級的男子還是以選擇長衫為主,搭配當時十分流行的毛氈禮帽和圍巾來完成整套的裝扮。

然而在本劇中這些穿長衫的人群,都身懷一顆愛國之心,他們對日本侵華勢力的反抗打擊成為本劇中十分重要的戰鬥力。

“孔乙己”曾脫不掉的長衫,在當時也是愛國青年的一種象徵。

影視劇普追求具有演繹的特點,因此我們並不能完全依靠一部劇來判斷穿長衫的人群的心理,但劇集卻通過這樣一個服裝向觀眾傳達了一份時代力量和愛國能量。

●○結語○●

無論是中式服裝還是西式服裝,都不過是修飾外形的一種的手段,而我們需要從外形之中看出本質,不同的時代創造出不一樣的文化。

尊重歷史是前提,但只要合理範圍內,能很好的表現出人物性格,能讓更多的人瞭解到當時服裝的藝術,這便是戲劇在傳播文化上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