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放緩年代,普通人都需要了解的經濟學知識

新冠三年,對大家尤其是普通人的衝擊和影響不可謂不小。雖然現在已經有了一系列的措施幫助大家渡過難關,但是未來如何,目前還不尚清晰。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我們普通人要想保住自己的錢包,就不得不多瞭解一些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學知識。

《餐桌上的經濟學》就是一本很好的為我們普通人普及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學知識的書籍。

《餐桌上的經濟學》作者是趙源敬,他畢業於延世大學經濟學專業,也是密歇根州立大學金融碩士,曾經擔任韓國戰略與財務部貿易協調處處長、首先把企劃財政部對外經濟合作官。

書中從生活、挑戰、道德、技術和國家5個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22位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對於當今世界經濟運行規律的看法和研究成果,其中的很多理論都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01 為什麼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卻越來越不幸福?

當代生活水平相比從前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幸福指數卻停滯不前,甚至還可能出現倒退。

這是為什麼呢?

第二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把幸福定義為“幸福=佔有/慾望”,他認為,決定幸福的兩個因素是佔有和慾望,當願望到達一定的程度,慾望越小,則幸福值越高。

薩繆爾森想從這個公式告訴我,“無論個人擁有多少,只要慾望過度變成貪慾,任何人都會變得不幸。”

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想要擁有的物品品種也可能會增加,也會想要購買人人擁有的汽車,購買好品牌的服裝,會不自覺地陷入攀比的陷阱。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曾經說過:“如果你想過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比較。”

書中也說,當我們過度追求滿足自己有相互攀比而產生的相對慾望,那麼,個人和社會都會變得不幸。

另一方面,從現實角度來說,當代大城市的居住成本對普通人來說,是一項非常高昂的支出,普通人早就在沉重的債務壓力下疲憊堪,幸福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02 撿到100塊的快樂遠不如丟掉100塊的痛苦,為什麼?

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說:“比起收益,人們往往更看重損失。咱們對損失的敏感程度比對收益的敏感程度高2-2.5倍。”

所以,面對同樣的100塊,我們對丟掉100塊的痛苦感知程度,要比減到100塊的快樂要高出2-2.5倍。

因為這一特性,人們通常會因為擔心錯過折扣而衝動消費。

也正因為此,有的人面對已經造成損失的事情無法及時止損。比如一段不開心的感情,一份讓人痛苦的工作。

03 機器人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嗎?

2016年,谷歌AlphaGo在與圍棋天才李世石的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比賽結果一出來, 就引起了大家的擔心,擔心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的工作會被機器人代替。

而牛津大學研究小組則預測,未來將會有47%的現有職業種類消失,花旗集團更是警告人們,將來,在英國可能被機器所代替的就業崗位佔比為35%,美國的為47%,中國的更是高達77%。

世界經濟論壇也在2016年的一篇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將有15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失去500個就業崗位。

但是,事實真的會變成這樣嗎?

書中說,雖然電腦的普及導致人類失去了很多就業崗位,但是同時,科技的發展也提供了很多新的崗位。比如很多工程師職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的職位。

另一方面,機器人是人類模仿自身而製造的,電子模擬的神經網絡也並不完美,要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機器,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從目前來看,機器人和機器只能在人類編程的範圍內運轉。機器人技術也不能完全滲透效率性的領域,並且機器人磨損和更新的週期都比人類要快得多,所以作者認為,人類被機器代替的擔心是多餘的,我們可以打消這種憂慮。

除了上述三個理論,《餐桌上的經濟學》還講述了諸如“想單身人士徵稅合理嗎?”“企業越大,是不是效率越高?”“為什麼人們會高價購買二手車?”等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翻來每一個問題,都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