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終將過去:把握2023年的經濟發展主線,普通人如何抓住機遇?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人們不再“談新冠色變”,多個重點城市已快速切換到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上,各地的經濟活動也逐步迴歸正常。

無論是中央財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官方定調,還是學術界各個經濟學家、各大券商、專業機構的獨家預測,主流輿論一致認為,2023年我國經濟會迎來突飛猛進的增長,GDP增長率將突破5%,甚至可能到達8%。

#專家:預測明年中國經濟增速為5.5%#

那麼在這個經濟快速反彈的背景下,2023年經濟發展的主線是什麼?普通人又如何從中尋找機遇,迎接挑戰?

2023經濟發展主線

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的核心,是由過去的封控,轉化為開放。作為一線城市,一定是最先面臨陽性衝擊,也是最快踏上經濟復甦道路的。

因此,2023年經濟增長的起點,也將會從各個大城市開始,進而以點帶面,協同作戰,推動整個經濟的增長。那麼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就一目瞭然了——全國各地的人力、物力、財力,仍然會沿著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向大中城市快速聚集。

這樣的效應有兩個結果:

一是經濟發展的ROI高。人口密度大,導致市場分工明確、市場分工細化,進一步可帶動區域經濟體的發展。亞當·斯密認為分工受限於市場規模,雖然實際上分工有其他限制,但擴大市場規模,毋庸置疑會細化分工,推動經濟增長。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大城市機會多”的原因。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弊端,也是過去長期以來我們面對的問題——住房供應短缺。區域核心城市的人口流入過多過快,導致房屋供應不足,房價飆升,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和金融問題。

如果我們的勞動力,全部都聚集在京滬深+十幾個省會中心城市,經濟效率肯定會提高,但副作用就是房價,這是繞不開的問題——最直接的就是縣城樓市崩盤,財政面臨失衡的問題,居民財富被迫實現大轉移。

地區經濟差異過大,是多個發展中國家的共性問題,也是我們不願見到的。處理方法一般有三個:一個是允許人口自由流動,“來了就是深圳人”,區域經濟會有極快的發展(深圳已是除新加坡外整個東南亞地區最發達的城市)。但因為土地有限,如前文所述,高房價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們也無法承受。

二是限制人口流動。這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做法,可以解決房價問題,但也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抗疫時期為了防止疫情擴散,我們逼不得已採取了一些相關的措施,但後果也顯而易見,對經濟的打擊極大。

三就是1+2的結合體,也是目前我們採取的折中辦法:你可以自由地來,自由地走,想留下來生活也可以,但根據不同經濟體的量級,制定一些門檻——買房要五年社保,買車要搖號,孩子上學有學區房……無形中的這些成本,增加了留下的難度,成為了篩選漏斗。在這樣的多重漏洞下,除了高薪人群,普通人也攢不了多少錢。這個方法勉強可行。

但這也只是解決了人口問題,財政的問題沒有解決。那麼,2023年會有什麼變化?

政策之所以有不同的變化,就是因為我們的管理目標不僅僅是單一目標,而是多元化的:既要保持經濟增長,還要保持交通順暢,又要增加財政收入,又要引進人才、招商引資……既要又要還要,確實是一項有挑戰的工作。

因此歸根結底,2023年的主線,是在保持大中城市採取“方案三”的基礎上,儘量解決財政問題。

財政政策是頂層設計,此處不做過多講解,但也無非就是赤字、m2、土拍等少數幾個有效的辦法。這個問題的解決沒辦法一蹴而就,只能是找到新的財源,用“高質量發展”、“高科技轉型”來代替傳統的幾板斧。

既然時代背景如此,那麼我們想要把握機會,就得順應時代潮流,找到一個合適的大中城市,找到合適的投資資產,找到有前景的工作或項目。以上一切都要跟隨財政問題的解決路徑來走。

說得簡單點,看看財政主要往哪裡發力(從哪裡搞錢),我們就往哪裡看看機會

房價

到大城市發展,大家都覺得好。但每個人都會面臨房子的問題。

大城市的房價太貴,臣妾買不起啊!

這裡說一個違背常識的觀點: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房價其實不存在高低

房價的背後,是你在社會中的排名。

不管房價是漲是跌,排名靠前的高收入人群,總是能買得起。排名在倒數的,哪怕房價跌回20年前,你的收入肯定跌的更慘,還是買不起。所以從微觀角度看買房的問題,不能一味地怒斥黑心開發商、炒房客的炒作,而是應該跟自己的上一代比——他們在農村,你到了縣城,就是社會排名的提升,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一代人一代人這麼努力,總有一天會排名靠前的。然而現在的人們總幻想一夜暴富,一口吃成個胖子,部分年輕人好逸惡勞,還不如外出務工的父母在外打工賺的多,這就是退步了,房價的漲跌與你更是沒什麼關係。

經濟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學科,我們在分析一個經濟現象時,也要從客觀現實來出發。到大城市發展可以抓住機遇,但買不起房怎麼辦?

你要仔細想想,那些能買得起房的,大都也是辛辛苦苦熬了大半輩子,好幾代人,才獲得了住大平層的機會。機遇、智力、努力,缺一不可,階層的躍遷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社會資源就這麼多,雖然不是零和,還在增長,但你想快速住上別墅,最快的方法不是跟著基礎速度發展,而是要提升自己,擠掉前邊的人。

上面所說的這些經濟學內容,其實還是財政問題:到底是應該全國一樣的速度發展,還是圍繞核心城市,各個地區發揮自己的優勢發展?

統籌兼顧,這四個字不是說說而已,全國經濟一盤棋,不是那麼容易的。學術界目前也沒有統一的觀點,目前的政策,筆者認為稍微偏向後者一些。

因此部分地區的房價增長,只要是在容忍的範圍內,也就馬馬虎虎過去了。

有人問,為什麼不能在京滬快速加大房屋供應? 京滬有錢有地,大規模建房,在經濟上是完全沒問題的,水資源也是可以解決的,沒有用地指標只是表面原因,之所以不能建房的根本原因在於地方財政均衡化。假設一個地縣市的大學畢業生在老家有房,然後在京滬工作,當京滬大規模建房,房價回落到幾年前時,他就會立即賣掉老家一切多餘房產,在京滬按揭個老破小,這對於地縣市的財政就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因為大家都在小地方拋售二手房,一手房就會產生很多庫存,新區也就變成“鬼城”了,由於新房銷售困難,小地方賣地收入枯竭,財政越來越窮。而有實力的人口都跑了,剩下老弱病殘,小地方財政拿什麼來養活?如果真到了這種地步,估計很多中西部縣城也就別發展什麼經濟了。

京滬能不能像種稻子一樣,密密麻麻的建設房子?這不就增加供應,降低房價了嗎?這種想法非常幼稚,房價不僅僅是磚頭本身,而是一個綜合城市運行成本,每增加多少人口,就必須增加多少道路,醫院,學校,水電氣基站等,否則,城市的垃圾就沒人運了,路也走不動了。

稀缺的商品永遠是有價值的,把握好房價的趨勢,也是2023的一條主線。說得通俗點,房價高的地方,不說遍地是黃金,機會和資源,肯定是老家縣城不能比的。

2023年,疫情防控的政策調整,峰值感染的快速過渡,肯定也是大城市一馬當先解決這些問題,京滬深完全恢復正常,開始發力的時候,其他城市或許剛剛迎來京滬深的挑戰。普通人的機遇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