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13日消息(記者 譚琦 實習生 林曉璇)12月7日至19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海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副院長任明迅以“海南傳統農耕文化的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及其創新利用”為題在海南邊會上做專題報告。
據悉,海南生物多樣性豐富,包括了4600多種植物,其中海南特有植物480種,佔比超過10%。“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了人類不同地區民族的生物資源水平及利用方式,往往形成了豐富的人類文化。”任明迅介紹了海南的“生態文化”,他提出海南黎族人民長期在雨林複雜的地形地貌中生活,善於利用雨林豐富的生物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文化稱為“生態文化”。
這些傳統的生態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沉澱了厚重的農業文化,對現代高效農業發展、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例如海南的黎錦,原材料都是麻和木棉果絮、染色材料也都是植物染料,是典型的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的一種文化載體。”任明迅認為,生態文化是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軟件”,不僅保存了悠久歷史篩選出來的珍稀種質資源與生產模式,還可以通過生態文化可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如何保護傳統生態文化?任明迅認為,生態文化的傳承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息息相關,通過成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保護生態資源,同時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著眼於同時保護熱帶雨林景觀與生物多樣性,以及保護和傳承黎苗文化。任明迅稱,生態文化的傳承應該“活”起來,推動農業、文化、生態、旅遊的融合發展,利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與傳統文化,依託傳統生態文化特別是農耕文化的科學原理,打造地方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民增收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積極性,同時服務當代熱帶高效農業和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