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有的人生的生活態度是什麼樣的?

三國開篇有一首詞,叫《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作者是明代的狀元楊慎。

從隋朝開科舉到清朝廢科舉,歷史上一共出現過800多個狀元,楊慎是其中之一。

臨江仙這首詞是後人改編《三國演義》的時候,加到開篇了,為什麼要加到開篇,就是因為這個詞啊,把名利、人生、歷史、規律,這些東西都展示的特別清楚。

榮華富貴、千秋霸業、萬里江山就是志得意滿、春風得意,最後告訴我們“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最後都是一場笑話。

《水滸傳》中也有這麼一段,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

魯智深是個酒肉和尚,出家了也要喝酒吃肉,一天不喝酒心裡難受啊,可寺廟裡都是素,他就有一天就實在忍不了了,下山找酒喝。出了五臺山,就看見山連山、嶺連嶺,景色很壯麗。

下山走不遠處,在半山腰有個小草亭子,遠遠望去就來了個賣酒的貨郎,他擔著一個酒擔子,前面有一甕酒,還有一擔吃食。這個貨郎沿著山,順著蜿蜒的小道,盤山而上。一邊走,一邊哼著山歌。

原著中寫次貨郎唱的歌有四句“九里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

這個實際上是水滸傳的作者在給我們展示一種人生態度啊。

九里山前作戰場,好多前年作戰的地方,多年以後只是滿地荒煙衰草,芳草萋萋一塊放羊的地方,牧童在這裡撿到長滿鏽的兵器。順風吹動烏江水,人已經走了,好似虞姬別霸王,什麼榮華富貴,萬里江山,全部消失在歷史的煙塵當中了,只剩下青山還在,烏江水還在流。

看到這兒我們會有升起一種什麼感覺呢?

我們升起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就是要有一種歷史的高度,不能陷在這一年、兩年的名義當中去看待眼前的得失。

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人生的高度看待事情。今天讓你受苦的事情,將來有可能給你帶來幸福,今天讓你享受的事情,將來有可能給你帶來痛苦。

這個叫什麼?

叫站在生命的高度看待生活,站在結局的角度看待開始。這是我們學歷史應該要有的心態。

就是我們不能每天想著上班下班、掙錢花錢,那是生活,不是生命,仔細想一想,生命屬於我們,生命只有一次,這一次大概只有倆萬多天,過一天少一天,如果你一天存一塊錢的話,存不到三萬多塊錢就上天取西經去了。最後攢的那些錢,買的那些房產,得的那些名利,獲得那些頭銜沒有一個能跟著你走的。

佛家告訴我們“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所以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之前,要樹立正確的人死觀,想想人死這件事之後,就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所以要站在生命的角度看待生活,時時刻刻想一想那些東西對這一輩子是最重要的。那些東西是次要的,咱不說是他不重要,咱說他是次要的。

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最重要的,但是特別容易忽略的,比如說你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家庭的溫暖是最重要的,比如父母對你的愛是最重要的,這些東西都特別容易被忽略。

等到有一天突然發現了這些東西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說明我們也快走了,這是生命、生活的真相。

第二呢,站在結局的角度看待開始。很多事情時候開始的時候是紛繁複雜,頭緒特別多,我們理不出個頭緒,很焦慮,但是站在結局的角度看待開始,發現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我們都是過客,將來大家各走各的路,將來有一天早晚,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些都會散去的。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學歷史文化,要有這些基本的態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