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價格大戰”打響,釋放了哪些信號?| 新京智庫

2月28日,2023年北京昌平消費季正式啟動。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3月16日,北京石景山區正式啟動“活力石景山 樂購車生活”主題購車優惠活動,面向石景山區購車消費者投放千萬元專屬優惠券,活動涵蓋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大眾、比亞迪等20餘家主流品牌。

每年的3月都是各汽車品牌推出新車的時期,然而,2023年的3月卻有點不一樣。近期,汽車市場價格戰打響,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加入了價格戰,越來越多的城市推出了汽車消費券。

在各地提振消費、全力拼經濟的大背景下,汽車市場的這一變化備受矚目。

汽車價格戰的鯰魚效應

3月初,湖北省開啟購車補貼活動,東風汽車集團旗下多個汽車品牌實施集體降價,其中,東風雪鐵龍C6更是以綜合補貼高達九萬元人民幣的降價幅度成了“網紅車”。但在1月份,這一中級車的銷量僅為55輛,如今卻迅速出圈,火爆全網,賣到斷貨。

C6的降價行為被一些人稱為“掀桌子”,而這一“掀”確實掀起了中國汽車行業的波瀾。很快,鯰魚效應開始出現。中國一汽也於3月初面向吉林省消費者推出購車補貼活動,補貼總額達1.5億元,單車補貼金額最高3.7萬元。

一時間,一汽大眾、上汽大眾、長安深藍、奇瑞等車企紛紛推出補貼購車活動,甚至傳統豪華品牌寶馬、奔馳、奧迪、凱迪拉克等也都捲入,如奔馳部分車型降價高達12萬元,一汽奧迪A6L降價9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已經有至少40個汽車品牌加入了這一輪的價格戰,最高優惠超過10萬元。有媒體稱,範圍之廣、降幅之大已超2004年的南北大眾聯手降價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的汽車大促。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波價格戰的背後,不只是汽車企業的混戰,也有地方政府的直接參與,尤其是對於將汽車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的武漢、長春、廣州等城市。

比如,C6的9萬元購車補貼中,政企分別補貼4.5萬元。事實上,東風汽車作為位於湖北省的重點央企,也是當地主要的財政收入貢獻者。汽車企業降價是想去庫存、回籠資金,而政府補貼則是希望企業渡過難關。

3月初,商務部表示將組織各地開展“2023消費提振年”系列活動,重點關注消費“四大金剛”,即汽車、家電、家居、餐飲。除了湖北以外,自1月以來,河南、上海、浙江、雲南、海南等近20個省市在近期公佈了2023年的汽車消費補貼政策。如北京、上海繼續實施乘用車置換新能源車補貼,河南將購車補貼政策延續至2023年3月底,對在省內新購汽車按購車價格的5%給予消費者補貼。

發放汽車消費券則是更多城市的選擇。山東發放2億元汽車消費券;北京各區發放了汽車消費券,如房山區、昌平區均發放1000萬元汽車消費券,大興區發放2000萬元汽車消費券。據不完全統計,上述地區涉及汽車的消費券支持總額度超5億元,從超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地域覆蓋面更廣。

汽車消費的短暫拉昇

價格戰的背後是汽車消費的相對低迷。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1月中國乘用車市場零售為129.3萬輛,同比下降37.9%,環比下降40.4%。儘管2月車市銷量有所回暖,但總體來看1-2月累計零售267.9萬輛,仍同比下降19.8%。

對於有些車企而言,銷售壓力更大。數據顯示,2023年1-2月,東風汽車累計銷量同比下降48.48%,在乘用車方面的跌幅達51.3%。同時期,中國一汽的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兩個主力品牌銷量也分別同比下降24.9%和7.3%。今年2月,由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2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中稱,2022年是汽車經銷商過去3-5年時間裡最為艱鉅的一年。

國六B排放標準將於7月1日起全面推行被認為是這次價格戰的另一個主因。對於車企來說,在國六B標準實施前,將庫存未達標的車輛消化掉,換成現金流,確實迫在眉睫。

當然,無論是政府補貼還是車企、經銷商加大優惠力度,最終目的都是促進汽車消費。汽車作為國民支柱產業之一,對提振內需消費、穩定工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有統計數據顯示,近5年來,汽車消費平均佔國內市場消費總額的10%左右,是國內消費市場名副其實的支柱。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和線下消費場景加快拓展,消費市場有望逐步恢復。隨著地方汽車促消費政策的密集出臺,市場消費信心正在得到修復。

這種價格戰一定程度上會極大地釋放消費者的消費潛力,短期內有助於銷量的提升。相關汽車保險上險數據顯示,2023年第九周(2月27日-3月5日)乘用車總體銷量為35.12萬輛,同比下降3.4%,環比增長4%。可以預料,後續數據可能會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

當然,要長期促進汽車消費,還需要將汽車消費和促進產業長遠發展相結合,不斷完善汽車消費政策。

理想汽車常州基地的工人在加緊生產(2月15日攝)。截至2022年底,常州市新能源汽車整車年產量超34萬輛。圖/新華社

汽車產業的重塑加速

雖然這一波價格戰的主角是燃油車,但新能源汽車也不容忽略。年初,以特斯拉為首的新能源車企降價,一項調查顯示,1月份電動車品牌降價後,門店銷售反饋消費者觀望情緒濃厚。

對燃油車而言,此番價格戰導致的消費回暖能持續多久,還有待觀察。但這一波價格戰將令中國汽車產業的重塑速度加快將成為事實。

新能源汽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達到25.6%。這意味著,我國提前3年實現了此前設定的新能源汽車“2025年市佔率達到20%”的目標。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採取減免車輛購置稅等措施促進汽車消費,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93.4%。

近期,北京等地在新能源汽車銷售的表現也可圈可點。2022年以來,北京市在助企紓困政策帶動下,置換新能源車補貼政策實現新車銷售40億元,帶動新能源汽車銷售同比增速超30%。2022年,蘇州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13757輛,同比增長98.59%;杭州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1.32萬輛,市場滲透率超過四成。

在汽車廠家掀起價格戰的同時,一場搶佔新能源汽車產業制高點的城市爭奪戰也正在展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成為傳統汽車城轉型的突破口,以及非汽車強省強市“彎道超車”的利器。目前全國已經有10餘個城市提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宏偉目標,向“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目標發起衝擊。

《2022年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洞察報告》中,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排名前列的城市分別是西安、上海、柳州、深圳、重慶、長沙、常州和廣州。而西安、深圳、長沙、常州都不是傳統的汽車重鎮。

中國的汽車產業格局重塑正在加速。

文/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編輯/柯銳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