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錢邏輯變了!瞭解明年經濟走向,關乎普通人的3大趨勢

近期的管理層會議,雖然釋放了一系列信號,但核心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重塑信心”。

困境時信心遠比黃金更重要,當下的經濟遭受供給衝擊,需求收縮,預期變弱的影響,再加上外部環境的動盪起伏,不知後面是否還會迎來更多的挑戰。



此時只有快速重塑信心,重塑企業家對生產擴張的信心,投資者對新項目投入的信心,國外資本對我們產業發展的信心,還有人們對於未來生活越來越好的信心,應對才能遊刃有餘。

所以在歷次的調控中,遭遇內外雙重壓力時,都會選擇放開房地產用來對沖。

包括今年年底我們又對房地產進行了大鬆綁,看似好像繼續要“走老路”。

但這次似乎有些不同,而且對於人們未來的搞錢邏輯將發生大改變。



1、對資本的態度轉變:從“嚴管”到“支持”。


在本次的會議提到,“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鼓勵和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到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

這等於為民營資本打開了壁壘,過去電網、電信這樣公共行業多是國有資本壟斷。

現在在這些領域開了“口子”,可想象的空間就大了。

之前騰訊聯通成立合資公司,人們還在擔心是否“國有化浪潮”要來了,實際只是雙方在互補短板,各取所長。



從2012年開始全國的民間投資,佔整體投資的比重一直保持55%以上,但因為資本都是逐利的。

這些錢先開始盯上了平臺經濟、房地產,結果房價被炒上去了,而平臺更是滲透到了老百姓日常的餐桌上。

搶佔了大量底層就業人群的飯碗,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隨後被禁。

緊接著被打擊的教培、房地產、互聯網,再經過一輪洗禮後,教培公司直接大量關門。

像阿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大廠都相繼裁員,市值接近腰斬。



導致了資本們找不到更好的投資渠道,民間投資的信心也在下降。

現在好了,打開了口子,指明瞭方向。

民間資本可以參與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碼頭及相關站場的服務設施建設。

鼓勵參與太陽能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儲能等節能降碳領域的投資。

以及支持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從“嚴管”到“支持”,如此大幅度的對資本放開,可見當下經濟真的很困難,與其小心防範,不如同舟共濟。

為了擴內需,穩就業,特殊時期採用特殊的方式未嘗不可。

前方指明瞭方向,後方還有大量的低息貸款給予支持,要的只是這些資本的眼光和膽識。

如果從資金端,讓人們對信心開始恢復,那對於經濟和全社會的信心將會快速恢復。


2、放鬆資本,卻警告“房地產”?


資本的力量很難被人為所控制,水放出去,它只會想著如何去到水最多的池子裡,那裡才安全,不會被蒸發。

如2020年的“放水”,不少企業拿到了低息的經營貸,之後還是想方設法、變換花樣的加入到了炒房的行列。



不只是中國,各國在進行經濟刺激時,都會炒高資產的泡沫,如韓國的房價三年暴漲52%,現在已經接近了崩潰的邊緣。


如果我們放水,要如何避免?


一是重申了房住不炒,即使降低利率,放開限購。

但只要涉及炒房行為,要麼無法套現,要麼就等著被房產稅收割,從根本上杜絕人們想靠炒房繼續實現財富增值的意願。

二重點放到了保交樓、建保障房上,此次引入民營資本進入的基礎設施,也包括保障房的建設。

房地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其帶動的產業鏈企業和就業作用是無法忽視的,但現在不再靠賣房,而是靠長期的租房來回款了,房款需要全民一起扛。



三是在報告中的房地產章節特意強調,“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這就是在重申“枷鎖”,過去開發商挪用預售資金,違規超額加槓桿,炒房客花式“經營貸”炒高房價,這些都是違法違規行為。

如果再出現這些行為,可能要付出的代價遠高於獲得的利益了,目的是為了避免被這些人給市場“帶節奏”。


3、轉型還要靠擴大內需。


12月14日,上面發佈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從這個綱要的規劃期13年,就能看出擴大內需是個系統工程。

繼續舉債,拉動民間資本搞新基建,包括充電樁、5G基站、特高壓電網、工業互聯網等,可以搶佔科技的制高點,增加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同時新基建項目的增加,平臺經濟的發展,又能帶動更多的就業機會。

隨著人們收入的增長,人們會重新回到追求多樣化和娛樂需求的生活,餐飲、旅遊、購物、娛樂等行業將快速恢復。

為了讓消費能夠正向循環,未來我們很可能不會再有“高存款率時代”了。



像今年的存款利率不斷下調,已經出現了趨勢的“苗頭”,未來還會繼續下降。

像歐美、日本都是以消費為驅動的經濟,存款利率都非常低,就是為了讓人們沒有存款的慾望,我們很可能也會如此。

屆時在開啟放水的情況下,想保持手中的財富,難度會越來越大。

或許之前還有人考慮,“賺多少錢就可以憑利息實現退休的生活”,那以後就要變成了“有多少本金夠你揮霍到退休了”。

過去經濟的高速增長中,有不少人都賺到了錢,接下來會讓他們把這些財富倒逼出來。

要麼投入到持有的保障房資產中,享受著一些還不錯的低息。

要想賺高收益就去搏一搏那些高成長性的高成長性資產。


對於擴大內需和普通人搞錢的邏輯是什麼樣的?


1、短期的大方向是重振信心,而長期的大方向是實現均富,但要想讓十幾億普通老百姓都賺到錢,刺激消費,難度可想而知。

所以舉債發展基建,其實就是定向的放水,通過擴大就業機會,來增加放水的“點位”,看你有沒有能力接住了。

因為是“均富”,在個稅上肯定會再次調整,目前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佔94.87%,只有讓這些人的財富大量增長,內需才能真正的拉動。

否則我們即使轉型高端製造業,但越高端需要的勞動力也越少,到時就業的人口少了,生產的產品又沒人能消費得起,外需再被“卡”,那才叫一個尷尬呢!

所以在“均富”下,很可能會回到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不得,多掌握一種能力,可能就多接到一個“點位”的財富。



2、以前的銀行理財收益表現一直不錯,是因為有房地產的存在。

現在房地產出了問題,房企各種爛賬、壞賬不斷增多,買理財債券也會變得危險了。

存款的收益可能再撐一兩年,就會和活期就差不多了,到時老百姓就只能考慮投資這條出路了。

其實這是好事,因為我們的統計口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既包括工資性收入,也包括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

擴大內需提高的收入,並不單純是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全民意見統一,把力量爆發到幾個板塊,那其產生“質”的效果。

所以在未來,財產性收入或將作為人們的主收入來源,這要求人們自我提高理財的專業度。



3、中小城市或農村消費品質或將有明顯提升,新基建的建設更多是向於中西部等地區。

屆時這些區域的社會信息化程度會越來越高,電子產品的普及度也會越來越高。

一旦與信息化、自動化對接,區域的產值就會得到提升,而消費的下沉也將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以未來的城鎮化,很可能是你的家在城市,但你的工作地卻在農村,這種情況會越來越普遍。



結合大環境,應該從明年2月初就要開始大“幹”了,再結合現在防控放開的節點,剩下不到2個月的準備時間。

這段時間足夠人們和病毒來場“追逐跑”,其2~3天如果找到宿主就會自然凋零,就看大家怎麼躲了。

經濟的轉型並不容易,尤其我們還有不少人在掏空了6個錢包,背了30年房貸的負擔下,已經體力不支,要如何繼續“壓榨”,為其提高收入?

所以我們不是單純的轉為“內循環”,對外上,我們還在快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美元之所以強勢,是因為其信用兜底,敢於超發,由外部稀釋。

而我們可能同樣要走這條路,否則就會像日本那樣,超發的貨幣都變成了資產泡沫。

#12月財經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