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佬開水族館70年不營業,繁育出全球瀕危的“黃金大鱷”

1799年-1804年間,德國博物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在委內瑞拉境內奧裡諾科河發現了一具非同尋常的鱷魚屍體。


金黃色鱷魚


在我們印象中,不管是動物園還是紀錄片,鱷魚一般都是深褐色的或者是偏黑。這是由它們的生活環境所決定,這種膚色更利於鱷魚隱藏在河流泥沼中,提高捕食成功率。

而亞歷山大.馮洪堡發現的這條鱷魚竟然是明亮的金黃色,到背部逐漸過渡為草綠色,即便是巨大的成體,體色依舊非常鮮豔,簡持就是鱷魚中的“土豪”。

亞歷山大將其命名為奧裡諾科鱷(Crocodylus intermedius)。

經測量,這具屍體的長度達到了驚人的6.7米,這使其輕易取得美洲最大捕食者的稱號,併成為僅次於灣鱷、尼羅鱷的現存第三大巨鱷。

如此鮮豔的膚色、如此響亮的名號,此鱷魚一經發現就迅速的引起了那些皮革獵人的注意。他們如同草原上的鬣狗,循著有利可圖的腐蝕氣味兇惡的撲了上去,奧裡諾科鱷一度被捕殺至不足200只。

然而,奧裡諾科鱷那驚人的頭銜本身竟都是一個大烏龍。

自從亞歷山大記錄的6.7米個體聞名於世後,為了追逐“我獵殺過美洲第一巨鱷”的光輝事蹟,世界各地的獵人無論有沒有捕獲過非常大的個體,只要抓到了奧裡諾科厄,都不約而同的將其認定為美洲第一,大肆宣傳。

甚至很多狩獵來的大個體不是隨便寫的記錄,要麼就是根本沒記錄,僅是口頭上傳誦。

不僅如此,亞歷山大本人測得的6.7米其實也經不起推敲。在他的描述中,這個大傢伙是同類內鬥致死的,而以奧裡諾克這個小細嘴,想咬死一個將近七米的同類,那涉案個體得超過十米,體型將與史前巨鱷一致。

奧裡諾科鱷曾經是否有巨型個體已經不得而知了,就現在來說,目前大多數論文普遍認為,其最大體型在4.8米到5.2米之間,體重500到600公斤,遠達不到世界第三巨鱷的標準。甚至在美洲大陸也小於美洲鱷與黑凱門鱷,頂多和短吻鱷搶搶名次。

到這裡,可能有些小夥伴會覺得,原來美洲第一鱷的名號是假的呀,不夠大,不夠強,沒勁。

但如果你把奧裡諾科鱷的魅力歸結到大上,那你就太小看它了。

你細品,這貨就像是一具拼錯的拼圖,食魚鱷科的細長小嘴,真鱷科的肥壯身軀,以及鼉科標誌性的求偶儀式(部分其他真鱷科成員求偶時也會振動水花,只是奧裡諾科鱷突出且頻繁),綜合來看,簡直就是一縫合怪。



先從它腦袋開始說起吧。亞歷山大在發現奧利諾科鱷時,用“中間部位”(crocodylus intermedius中的intermedius)作為該物種拉丁學名的種加詞,描述起細長的嘴巴好位於真鱷與食魚鱷兩大家族的過渡段,因而中文有時也將其翻譯為中介鱷。

然而令亞歷山大始料未及的是,在他心中位於過渡段的奧利諾克鱷其實嘴巴比一些食魚科的成員還細,是大型真鱷中唯一專注吃魚的。

對比一下食魚科的馬來鱷,雖然小時候嘴像筷子一樣,但成年雄性的嘴簡直像條大豬腿。


馬來鱷幼體


馬來鱷成年雄體

在這方面,奧裡諾科鱷就很邪性了,就算是成年雄性,那嘴都趕不上馬來鱷的粗。


奧裡諾科鱷成體頭部特寫

更搞笑的是,如果你仔細看奧裡諾科鱷和馬來鱷的軀幹,就會感覺到他倆是不是互相把身子和腦袋裝反了。

奧裡諾科鱷

成年雄性馬來鱷雖然嘴巴挺粗,但有著食魚鱷科標誌性的油條型軀幹,長且纖細,前後肢距離較遠。

而奧裡諾科鱷的細嘴巴食魚習性,是從以陸生獵物為主食的大型真鱷科成員當中現演化出來的,屬於時間不夠愣憋出來的。因而還沒來得及搞出來食魚科纖細的軀幹依舊保留著大型真鱷科肥碩的身軀,最後整的嘴巴賊細,還滿肚肥腸。

這體型真鱷和食魚鱷看了都沉默了,但這還沒完,奧裡諾科鱷一定要把這種不協調玩到極致,用超越食魚科鱷成員的細嘴巴搭配超越真鱷家族的胖肚子,這貨的粗壯程度在整個真惡科中都驚世駭俗,就算是灣鱷、尼羅鱷這種大佬看了都直搖頭。

奧裡諾科鱷的頭部比例非常大,纖細的小嘴後邊接了個無比寬闊的顱基。它們的軀幹不僅肥碩,而且十分緊湊,前後肢距離很近,在陸地移動那都不是小鋼炮,而是大口徑炮,而且這傢伙的尾巴比別的大型真鱷更短。

其橫截面方方正正,如同包滿鎧甲的大蘿蔔,極具質感。這最終使奧利諾科厄僅有3.25米的雌性就能達到225公斤,4.5米到4.8米的雄性則可以達到500到600公斤,比很多同體長的大型鱷類都要重。

但也正因為體格過於粗壯,奧裡諾科鱷難以像纖細的食魚科成員一樣大幅擺動身體掃擊魚群。這樣他們演化出了非常邪門的捕魚方式——將頭埋入水下,撅著腚撈魚。


當然,奧裡諾科鱷獨特的地方不僅有身形和生活方式,他們的皮質、體色、繁殖模式也都很別具一格,然而這卻成了他們被屠戮殆盡,種群至今都沒能有效恢復的重要原因。

如果說行為模式、身體結構上這些特點需要講解一下,大家才能明白,那奧利諾科鱷這24K純金外皮基本看一眼就能感受到,應該很值錢了。


19世紀很多獵人描述奧利諾科鱷都會提到他們的外皮幾乎不需要染色,光是鱷魚本身的體色就已經非常驚豔了。做包、做鞋、做皮帶,做什麼都好看。

更要命的是,大型鱷類皮膚堅硬,需要很多道工序處理才能適用於生產。而皮具生產商們發現,奧裡諾科鱷側腹皮質竟然和很多中型鱷類一樣綿軟,但由於後者體型較小,皮質再軟也就是做個包罷了。而奧裡諾科鱷巨大的體型配養著優異的皮質,讓他們無需過多工序就可以直接做成一件大衣。

這樣,皮革生產商們再也抵禦不住這種誘惑,別人拿來做包的皮質,奧裡諾科鱷能做大衣,就這樣,一場無休止的殺戮開始了。


不過,雖然奧裡諾科鱷的皮質較為綿軟,但它終究還是個鱷魚,身體附著著巨大的鎧甲,這些鎧甲除了起到防護作用,還能支撐頸椎、脊椎,起到束縛和保護作用。

諾科鱷不僅皮質優異,在南美洲抓它還要比抓別的鱷魚更容易。分佈地上,奧裡諾科鱷生活在南美洲北部委內瑞拉及哥倫比亞等地,方便殖民者登陸,不需要像捕獵多數凱門鱷亞科成員一樣,非得深入亞馬孫盆地才行。


諾科鱷分佈地

生境方面,奧裡諾科鱷是一種大型淡水鱷,僅在奧裡諾科河流域內的湖泊、池塘、幹滯流及溼地生活,遷徙不頻繁,也不經常往海灣、河口這種地方跑,總想一大群在河岸附近覓食曬太陽。

奧裡諾科鱷這樣的生活習慣相對於生活在近海、水溫狀況複雜、遷徙跨度很遠的美洲鱷來說,不僅出略風險低,而且捕捉效率更高,更容易被找到。大群最終皮革生產商、狩獵隊、探險者帶著不同的目的在奧利諾科河齊聚一堂,要麼為了收取更多更優質的原料,要麼為了實現親手獵殺“美洲第一巨鱷”的人生目標。


從18世紀中後期開始,對奧裡諾克的捕獵規模越來越大。

到20世紀40到60年代,每年依舊有數千只個體被獵殺,70年代,當人們認識到很難再在野外捕獲到奧裡諾科鱷,並將其列為地方性保護動物時,一切都晚了。很多支流湖泊的亞群已經全部滅絕,人們甚至還沒來得及考察他們的特殊性。而奧裡諾科鱷整體種群數量也已經縮減到不足200只,集中分佈在委內瑞拉境內,哥倫比亞早已難覓蹤跡。即便經過多年恢復,但我們直到今天都不清楚奧裡諾科鱷野生種群準確規模,估測至少在250只以上,成體不足500只。一些較為樂觀的估算結果認為,雨林中還存在未遭到破壞的亞群,總數量或許能達到1500只,但這並不是實測,僅僅是估計而已。

針對奧裡諾科鱷的情況,上個世紀80年代,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為首的美洲多國聯合展開保留計劃,試圖通過人工繁育、野外放流的方式恢復其種群規模。然而,奧裡諾科的人工繁育進行的並不順利,不是不配種就是受精卵死胎。

從1988年折騰到1996年都沒能放留很多幼體。正當原產地這邊一籌莫展之時,一個在那時可以說名不見經傳的小動物園以一己之力扛起重擔,並開啟了奧裡諾科鱷遷地保護計劃。


達拉斯世界水族館是美國德州一家非營利性的私人水族館。

起初是1924年的時候,有15個娛類愛好者(有一說法是15個“釣友”)在其中一個人家的天台聚會,展示各自養金魚,結果突發奇想,咱們整個水族館吧,於是1936年選出來一個館長,就這麼一直開下去了。

他這個非盈利性做的有多絕呢?剛說了啊,這個館始建於1924年,它不僅不賣票,甚至一直都不開放參觀,就幾代人擱這兒天天研究怎麼養魚,一直到1992年才開放參觀。因為不開放嘛,所以外界基本不知道這個館究竟是什麼水平。作為一個近100年的老牌水族館,它竟然到2000年才被世界動物園及水族館協會納為會員。

然而正是近70年的韜光養晦,讓達拉斯世界水族館的飼養繁育技術積累的十分純粹,到九二年對外開放時,外界對其的評價都非常一致,小而精,規模雖然不大,活體總數量也不多,但種類豐富,每個飼養場館的空間與丰容都非常到位。說實話,這也僅僅是對一個優秀動物園最平庸的讚譽了。


然而,1998年,達拉斯世界水族館向人們展示了一波什麼叫飲冰十年,熱血未涼。

他們接到了一個特殊任務,救助兩隻原產地運送過來的奧林諾科鱷。這兩隻個體,雄性叫胡安橋,體長3.1米,起初被當做寵物養在委內瑞拉一的鄉村別墅裡,後因主人無力照顧,送去了當地的鱷魚繁殖場。而另一隻米蘭達長3.3米,是一隻彌足珍貴的具有成功繁殖經驗的雌性,生過三窩蛋,並孵化過幼體。這次來是專門為了救助活動給胡安橋配對的。

這兩隻國寶經過40個小時的空運及陸路補給後達到達拉斯,入住在了97年10月建成並開放的奧裡諾科河河流的秘密主題館,並考慮到舟車勞頓,暫時不對外展出,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米蘭達和胡安橋從幕後走到臺前,進入了對外展示區生活,整個展廳面積334平方米,具備深淺兩部分水域全天候過濾,始終保持26度的水溫。深水區主要用於覓食活動,投放一些原產地的紅腹食人魚當零食供給捕捉,而淺水區除了日常休息,更重要的作用還是給日後胡安橋震動水花的缺乳行為及交配作準備。


除此之外,展館內還有專門的曬位區和沙地築巢區,都有懸掛加熱燈和紫外線燈,保證陸地溫度維持在29到35度之間。在每週的投餵時間,還會舉辦公開演講,帶遊客瞭解奧裡諾科鱷。

經過了僅一年的飼養,米蘭達就順利產下一窩卵,可惜當時他對築巢區還不夠適應,卵生在了外邊都沒能留住。隨後園區緊急整改築巢區,到2003年終於成功繁殖出一隻幼體,有了經驗後,園區再也沒有錯失機會,2004年孵化六隻,2005年孵化三隻,2006年孵化36只,達拉斯世界水族館終於實現了奧裡諾科的量化繁殖,2007年2008年又分別孵化了20只、30只,直到2011年孵化六隻。米蘭達的年齡已經不再適用於繁殖。


達拉斯的親力保護項目終於停下了腳步,在這幾年中,他們總共繁育了100餘隻幼體,而這當中有54只在零八年運回了原產地進行放流,29只送去了美國,另外十家動物園繼續展出繁育,六隻送往丹麥克羅科特耶動物園,成為歐洲首批人工飼養的奧林諾科鱷。

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天地保護成果喜人,且原產地在後續幾年也突破了量化繁殖,但終究只有幾十只的放流量還是杯水車薪。如今野生奧裡諾克鱷能保證觀察到的僅在幾個固定的水塘,而且野生個體可以說是純牌絕育王。相對於別的真鱷,奧裡諾科鱷的育幼時間極長,甚至不輸男媽媽恆河鱷。


往往一對奧裡諾克鱷夫妻會撫養幼崽一到三年,這樣他們有時三到五年才繁殖一次,這使得原產地的工作人員不得不偷走他們的蛋,拿去人工孵化,一方面保證了孵化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這對小兩口來年再生一窩,不至於一等等三五年。

除此之外,他們的食物白凱門鱷由於繁殖能力極強,也在不斷擠壓著奧裡諾克的生存空間,再加上盜獵,水汙染依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使得近幾年的放流都是在當地軍事基地周邊進行的,依託軍事管制的力量隔絕盜獵分子。

但總的來說,情況依舊不容樂觀。